緊隨受閱部隊之後,浩大的群眾遊行隊伍開始向廣場進發。在"國旗"、"國慶·年號"、"國徽"3個儀仗隊方陣後,遊行隊伍依次展示了"開國·創業"、"改革·輝煌"、"世紀·騰飛"3個主題,生動地反映了新中國成立5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體現了我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進步和國際地位日益提高的大好形勢,表現了全國各族人民奮發努力、滿懷豪情邁向新世紀的精神風貌。最後,一輛以"奔向未來"為主題的巨型彩車駛過廣場,14000名手持鮮花和氣球的少先隊員來到天安門城樓前,數萬隻五彩氣球騰空而起,5萬羽和平鴿飛向高空,少先隊員歡呼著湧上金水橋。慶典又一次被推向高潮。
在首都北京歡慶共和國50歲生日的同時,全國各地也以各種方式共慶祖國的這一盛大節日。人們用鮮花裝點城市,用歌詠抒發對祖國的赤子情懷,用鑼鼓舞出滿心的歡喜,用加倍的努力工作向祖國獻禮。在海外,我國駐各國的使館、民間團體、留學生以及世界各地中華兒女都以滿腔的熱情慶祝祖國的50華誕。
在這豐富多彩的國慶活動背後,凝聚了眾多華夏兒女的辛勤汗水。以擔任國慶閱兵任務的受閱部隊為例,他們從1998年5月起就進人集中訓練。廣大受閱官兵始終瞄著一流的標準和水平,不怕苦累,嚴格要求,一絲不苟。表現出了頑強的拚搏精神。參加首都國慶遊行和聯歡晚會的群眾,從1999年6月開始,白天堅持工作上課,業餘時間練習,特別是進人暑期後,大家不怕烈日烤曬,不怕風吹雨淋,一遍又一遍地演練。
月1日,軍委主席江澤民發布嘉獎令,通令嘉獎參加國慶受閱的陸、海、空三軍,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預備役部隊全體指戰員。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報》,對參加首都國慶活動籌備和組織工作的單位和人員給予表彰。14日,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命令,表彰參加國慶閱兵裝備工作的各單位和全體同誌。
慶祝新中國成立50周年的活動,組織嚴密,進行圓滿,充分顯示了國威、軍威,受到國內外的高度評價和讚揚。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飛行成功年11月21日,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在曆時21小時11分環繞地球運行完成科學試驗任務後,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安全著陸。這是我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它的成功,對我國突破載人航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個裏程碑。
載人航天是人類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中從事各種探測、研究、試驗、生產和軍事應用的往返飛行活動。其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類的活動範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太空,更廣泛、更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並充分利用太空和載人航天器的特殊環境進行各種研究和試驗活動。開發太空極其豐富的資源。根據飛行和工作方式的不同,載人航天器可分為載人飛船、載人空間站和航天飛機三類。目前,世界上隻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而這兩個國家在發射載人飛船之前,都進行過多次無人飛船發射試驗。
我國在掌握了近地軌道返回式衛星、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發射測控技術的同時,也開始了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1992年,在對工程進行了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的基礎上,中共中央作出決策,實施我國載人航天工程。
月20日淩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的載人航天發射場上,高達100多米的發射塔架各層平台陸續打開,露出了運載火箭和試驗飛船的雄姿。這艘由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名為"神州"的試驗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組成,是由我國獨立自主研製的。在此次發射中,發射中心首次采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組合體進行垂直總裝、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的新模式,是我國航天發射技術的一個新發展。同時,我國在已有的航天測控網的基礎上,新建了符合國際標準體製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北京航天指揮控製中心組織了飛船發射試驗的跟蹤、測量和控製。
時30分,隨著"點火"口令的下達,運載火箭噴出一團紅色烈焰,托舉著試驗飛船向太空飛去。約10分鍾後,飛船與運載火箭成功分離,準確進入預定軌道。飛船進入運行段後,在北京中心的指揮控製下,完成了各項預定試驗,進入返回段。21日淩晨3時41分,滿載著一係列科學試驗數據的飛船,在預定地點安全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