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金軍馬上就要到達長江北岸的消息,文武百官紛紛把家人送走,宋高宗也決定再次入海避難。在宰相陳康伯等人的堅決反對下,高宗表示親征,任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任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任參謀軍事,統一指揮江淮戰事。此時,王權已棄和州(今安徽和縣),逃到長江南岸的采石(今安徽馬鞍山南)。金軍很快占領和州,完顏亮率軍抵達長江北岸采石磯附近的楊林渡。另路金軍也已占領真州(今江蘇六合),並進攻揚州。已是重病在身的劉鏑等退守瓜州(今揚州南),再奉命渡江退守鎮江,揚州被金軍占領。
金軍主力雖然取得重大進展,進抵長江北岸,其他各路卻進展不大,水軍甚至還沒出發,就被宋將李寶率部消滅於膠西東南海灣中的陳家島金水軍基地。
然而,就在十月金軍渡淮大舉南侵之後數日,金朝後院起火,反對完顏亮窮兵黷武的將領擁立金東京(今遼寧遼陽)留守完顏雍為帝,這就是金世宗,改元大定。一個月之內,黃河以北地區很快歸附新皇帝。十一月初,完顏亮得到消息後,決定立即渡江進攻南宋,占據江南。他們決定初七日在采石磯渡江南侵。
這時,宋督視軍馬葉義問將王權罷官,改任李顯忠為都統製。十一月八日,參謀軍事虞允文到采石磯犒軍,舊將王權已被罷職,新將李顯忠未到,宋軍沒有統帥,將士們零零散散地坐在路旁,騎兵也丟失了馬匹,士氣十分低落。遙見江北金軍的大量水軍船隻已出楊林渡口,形勢非常危急,虞允文立即召集諸將議事。有人對他說:“你隻受命犒師,又沒有受命督戰。別人做壞事,你來承擔責任嗎?”他叱責道:“危及社稷,豈能退避!”於是迅速部署防禦,並命當塗縣民兵乘海鰍船衝擊金水軍船隊,擊敗金軍。次日,命宋將盛新率軍乘船防守長江江心,控製金水軍基地楊林渡河口,不放一艘金軍船隻出河入江。宋軍以火攻燒毀金水軍的大量船隻,完顏亮被迫退往揚州。采石之戰宋軍大勝。
李顯忠到達采石時,戰爭已經結束,他立即派李捧率軍萬餘人隨虞允文前往鎮江防守。完顏亮得知水軍全部被宋軍消滅,利用水軍攻占臨安的企圖已經破滅,加上黃河以北地區已歸附新帝金世宗,他已是後退無路,於是孤注一擲,決定占領江南地區,命令金軍三天內全部渡江過河,不渡者處死,激起了金軍內部的矛盾。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都統製完顏元宜率軍殺死了完顏亮,並以金世宗名義行牒鎮江宋樞密行府,表示要退兵以修舊好。金軍隨即退兵,十二月中旬渡淮北歸。
孝宗是太祖七世孫,他是如何成為皇帝的
宋孝宗(1127~1194),名趙昚,字元永。長大後,命名伯琮。他並非高宗趙構的兒子,而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趙匡胤的少子趙德芳的後裔。
貌似強盛的北宋王朝頃刻間土崩瓦解,被金所滅。而新建的南宋王朝,則被金軍追趕,顛沛流離,幾乎是居無定所。加上早在三十年前,高宗趙構的獨子元懿太子趙鼻就因受驚嚇而三歲夭折,此後,趙構一直別無子嗣。於是,上自孟太後,下至低級官員,都產生了一個共識,認為這些都是因為宋太宗殺太祖奪位所致,隻有還位於宋太祖後裔,宋朝才能保存。
史稱,約在紹興元年(1131)正月,孟太後以做夢的形式秘密建議高宗選立太祖趙匡胤的後代作為繼承人,鞏固宋朝的統治,高宗“大悟”。此後,宰相範宗尹又向高宗提出相似的建議。高宗大為感慨,說:“太祖以神武之功定天下,子孫後代卻屢遭危難,動蕩漂泊,沒能安享天下,真是可悲可歎。我願意效仿仁宗雖無子嗣,卻能傳位於宗室之後的做法,以社稷蒼生為念,告慰祖宗在天之靈。”當即頒詔,從太祖後代“伯”字輩中選賢擇嗣。紹興二年(1132),高宗選中宋太祖的少子趙德芳的六世孫趙伯琮為繼承人選,接入宮中。
紹興三十年(1160),趙伯琮被立為皇子。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將殺死完顏亮北歸。十二月中旬,金世宗派左監軍高忠建為使前往南宋。三十二年(1162)正月,金使將到之際,南宋君臣再次對繼續與金作戰還是議和這一問題爭論不休,高宗仍堅持求和,但是在群臣的建議下,也企圖收回河南地區,改變臣屬關係。然而,宋高宗料想金朝不會同意,宋金必將大戰,於是想退位,把責任推給嗣子趙伯琮。五月末,趙伯琮被立為太子,改名昚。六月十一日,高宗宣布退位,太子趙昚即位,這就是宋孝宗。
隆興和議是怎麼回事
宋孝宗還是皇子時就主張抗金,即位後,隨即任命指揮過采石之戰的兵部尚書虞允文出任川陝宣諭使,任命張浚為江淮宣撫使,統一指揮江淮的軍事。隨後,又為嶽飛平反昭雪,起用由於反對乞和而遭貶的胡銓,這些抗金的名將的起用大大鼓舞了抗金士氣。但是,此時孝宗還受製於太上皇宋高宗,朝中大臣也多主和,尤其是參政知事史浩,更是不斷散布求和的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