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大宋王朝的全麵解讀(8)(3 / 3)

隆興元年(金大定三年,1163),金帥紇石烈誌寧致書南宋樞密使張浚,要求“凡事一依(金)皇統以來舊約(指紹興和議)”,並索取侵地和貢賦。南宋關於地位平等和重議劃分疆界的要求,遭到金世宗的完全拒絕。

宋孝宗決定對金作戰以改變宋金臣屬關係。隆興元年四月,孝宗命樞密使、都督江淮軍馬張浚督軍北伐。然而,自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月金世宗即位,十一月完顏亮被殺,到次年九月,金軍主力一直在北方鎮壓內部叛亂,而高宗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六月才傳位給孝宗,這一段攻金最佳時間已被延誤。到孝宗北伐時,金軍已搶在南宋之前作好了準備。

五月,在張浚的部署下,宋將李顯忠等攻占靈璧(今安徽靈璧)、虹縣(今安徽泗縣),繼而又攻下淮北重鎮宿州,使南宋君臣大為振奮。孝宗隨即任命李顯忠為淮南、京畿、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孝宗還下詔親征。金世宗得到消息,也迅速派中使督戰,命金左副元帥紇石烈誌寧立即率精兵進攻宿州(今安徽宿州),與李顯忠部連日激戰,雙方勝負相當。在這關鍵時刻,副帥邵宏淵不僅按兵不動,還散布謠言蠱惑軍心,其中軍統製周宏甚至帶頭逃跑。宋軍被迫於夜晚撒軍南還,移軍守淮,史稱“符離之戰”。

符離之戰後,主和派湯思退重新上台任右相,他竭力主和,而主戰的張浚則竭力反對議和並得到孝宗的支持,然而湯思退公然以太上皇宋高宗壓製孝宗,使孝宗最後終向主和派屈服。隆興二年(1164)四月,張浚被罷相,不久就病死了,臨死還以不能收複中原為恨。朝政完全為湯思退等主和派把持,他們撒消了張浚生前的所有抗金部署。十月,金軍乘機南侵,迅速占領了濠州、滁州,但是,接下來的戰役裏,宋將卻接連擊退金軍的進攻。孝宗這時遣使到金議和,表明不再向金稱臣,改“歲貢”為“歲幣”,數目減十萬。閏十一月,宋使與金左副元帥紇石烈誌寧就上述條件初步達成協議。十二月,宋使以正式國書出使金朝。乾道元年(1165),宋使到金都麵呈金世宗。因和議於隆興二年(1164)已基本達成,所以史稱“隆興和議”。

為什麼說在南渡諸帝中宋孝宗卓然稱首

在南渡諸帝中,宋孝宗是一個真正想有所作為的皇帝。他銳意恢複,即位之初,就在張浚的支持下北伐。然而,由於已經錯過了攻打金朝的最佳時機,加上用人不當,副帥邵宏淵在關鍵時刻按兵不動,使“符離之戰”沒有取得勝利。之後,又在太上皇高宗的安排下被迫起用主和派湯思退為相,朝政完全為主和派把持。隆興二年(1164),孝宗和金朝議和,這便是“隆興和議”。隆興和議雖然是宋金所達成的和議中最接近於平等的和議,但畢竟還是不平等的。隆興和議絕不是宋孝宗期望的結果,他的目的是收複中原,恢複北宋邊疆。在太上皇宋高宗的迫使下隆興和議雖然最終達成,卻讓孝宗心裏一直憤憤難平。他決定用武力恢複中原,一雪國恥。

然而,陳康伯、吳璘、張浚等將領相繼去世,孝宗隻好把恢複的期望都寄托在采石之戰的指揮者虞允文身上。乾道三年(1167),孝宗任命他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替代去世的吳璘出任四川宣撫使。五年(1169)八月,又召虞允文入朝為右相。八年(1172),升虞允文為左相,再命他出任四川宣撫使,封襄國公。孝宗與虞允文相約,虞允文由四川出兵攻金,他派兵由江淮北上響應,會師河南,一起攻金。為此,孝宗整軍練武,積極備戰,並幾次以接受金朝國書儀式不平等而發難,企圖引發軍事對抗。但是,虞允文到川後,想準備充分,遲遲沒能定下發兵的日期,卻於淳熙元年(1174)病死,使得孝宗失去了唯一可以依靠的抗金大將。加上孝宗背後有隨時製約他的太上皇高宗,又得不到大臣的支持,終於使他“用兵之意弗遂而終”。

雖然宋孝宗最大的理想——恢複中原沒能實現,但是他在發展經濟和文化、興修水利和輕徭薄賦等其他方麵還是頗有成效的。

宋孝宗時期的文化學術非常繁榮,他對主流學派王安石新學及新興起來的程朱理學采取兼容並蓄、共同發展的政策。孝宗朝可說是南宋思想界最活躍的時代,這個時期著名學者輩出,如朱熹、陸九淵、陳亮、葉適等,而著名的文學家陸遊、範成大、楊萬裏、辛棄疾等,也主要活躍在宋孝宗時期的。孝宗時教育也很發達,除了國家辦的府、州、縣學,還興加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等著名官修書院,另外,朱熹的武夷精舍、陸九淵的象山書院等私人書院也非常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