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大宋王朝的全麵解讀(9)(1 / 3)

孝宗還注意發展經濟,他多次下詔減輕人民負擔。孝宗一改將災年稅賦移到豐年的做法,下詔不準到豐年再補收。孝宗又經常督促地方官興修水利,不斷派官員複查興修後的水利工程,優獎劣懲,使得“年穀屢登,田野加辟,雖有水旱,民無菜色”,卓有成效。

孝宗十分勤政,以至“事無巨細,概呈禦覽,情無輕重,均由聖裁”。孝宗在位時期,是南宋政治上最清明、經濟文化最繁榮興盛的時期。可惜的是,孝宗在位二十七年,倒有二十五年受太上皇製約。淳熙十四年(1187),太上皇高宗終於去世,而此時孝宗已是年過花甲的垂垂老者了,當年的銳氣已不複存在。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傳位於兒子宋光宗。然而,光宗的所作所為,令孝宗大失所望。紹熙五年(1194)六月,孝宗悒鬱而死,南宋政權從此日趨衰亡。史稱宋孝宗“卓然為南渡諸帝之稱首”是很恰當的評價。

光宗是怎樣成為皇帝的

宋光宗(1147~1200),名趙惇,是孝宗的第三子。紹興十七年(1147)九月出生於王府府邸(那時孝宗尚未即位)。紹興二十年(1150),賜名惇,授右監門衛率府副率,轉榮州刺史。孝宗即位後,拜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恭王。莊文太子死後,孝宗覺得趙惇“英武類己”,想把他立為太子,又因為趙惇非次子,所以遲遲未定。乾道六年(1170),虞允文為相時,勸孝宗早立儲(立太子)。孝宗說:“其實我早有此意,心裏也早定下了人選。隻是擔心太子位置一定,他就容易驕縱放逸,不勤於學。之所以一直沒定,是想讓他練曆庶務,通古知今,以免後悔。”乾道七年(1171)二月,趙惇立為皇太子。

淳熙十四年(1187),高宗去世。此時,孝宗亦年事已高,他已無複當年的銳氣,早就失去北伐中原收複失地的信心,對朝政也漸生倦怠之意。同年十一月,孝宗手詔:“皇太子可令參決庶務,以內東門司為議事堂。”開始讓太子參與朝政。次年十一月,宰相周必大請求辭職,孝宗對他說:“我一年比一年老了,也深覺疲倦,想把皇位傳給太子,你還得稍微留一段時間。”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孝宗正式禪位,皇太子趙惇即位,改元紹熙,這就是宋光宗,時年四十二歲。

紹熙政變是怎麼回事

紹熙五年(1194)五月,宋孝宗病重,丞相留正等請光宗前去探視,可是拉著他的衣裾一直跟到福寧殿,光宗也不答應。六月,孝宗在南宋日益衰退,子、媳不孝的情況下悲慘過世。李後以光宗有病為由,拒絕主持孝宗喪禮。丞相留正、知樞密院事趙汝愚請八十歲的高宗吳皇後以太皇太後之尊垂簾聽政,但吳後不許,隻同意代行祭奠禮,並向外宣布“皇帝有疾,可在南內服喪”,以遮掩朝廷體麵。

然而這種局麵未能長久繼續,丞相留正請求立嘉王趙擴為太子,光宗表示同意。但是,當留正第三天要光宗正式立太子時,光宗卻禦批“曆事歲久,念欲退閑”,根本不提立太子之事。而這似意帶雙關(自己想退或留正應退)的含糊語,使留正極為害怕。七月,留正假裝生病,出城逃回老家。這一消息令朝臣民眾驚駭惶恐。工部尚書趙彥逾以山陵使來向趙汝愚辭行,建議他根據“念欲退閑”的禦筆,發動宮廷政變,扶持嘉王趙擴上台。於是,趙汝愚一方麵爭取到殿前都指揮使郭杲的支持(禁軍向來是宮廷政變的關鍵),又派外戚韓侂胄設法麵見太皇太後,決策秘密內禪。他們選定孝宗大除孝服的日子,並秘密製作黃袍作嘉王登基之用。七月初,太皇太後於孝宗靈前下詔,宣布皇子嘉王趙擴即皇帝位,尊光宗為太上皇。嘉王聽了,繞著殿柱逃避不止,堅決推辭說:“恐負不孝之名。”在眾人的扶持下,嘉王趙擴被穿上黃袍,還未坐穩,趙汝愚等早已率群臣倒頭便拜,這樣,趙擴即位,就是宋寧宗。這場內禪,史稱“紹熙政變”。

“偽學”之禁是怎麼回事

宋寧宗(1168~1224),名趙擴,是宋光宗趙惇的第二子,母李氏。乾道四年(1168)十月,生於王府府邸(時光宗尚未即位,封恭王)。乾道五年(1170),授右千牛衛大將軍。後遷安慶軍節度使,封平陽郡王,再進封嘉王。紹熙五年(1194)七月,即皇帝位,時年二十六歲。

寧宗即位初,下詔讓群臣勇於直言。兩個月內,紹熙政變的主要參與者“宗室”趙汝愚由知樞密院事而兼參知政事,升樞密使後再升右相,獨掌政權(當時沒任左相)。而韓侂胄先受新任右正言黃度彈劾,不久又受由趙汝愚引薦的朱熹奏劾,接著吏部侍郎彭龜年也上疏彈劾他,三人雖然都被逐出朝廷,寧宗還是被迫免除了韓侂胄的具體職務。從此,韓侂胄遂與趙汝愚勢不兩立,決意排擠。

韓侂胄通過外戚的特殊身份逐漸向宋寧宗薦用親信,慢慢掌握了實權。而趙汝愚是宋太宗長子漢王趙元佐的後裔,在寧宗即位前為了製造輿論,曾對人說“夢孝宗授以湯鼎,背負白龍升天”,來說明自己扶持寧宗登位是先有夢兆。而李沭等又奏劾趙汝愚以宗室而任丞相,又“唱引偽徒,謀為不規”,引起寧宗猜忌。慶元元年(1195)二月,趙汝愚罷相。而監察禦使胡紘又誣陷趙汝愚“自稱裔出楚王元佐,乃正統所在”,又稱他準備挾持太上皇帝赴紹興,稱紹熙皇帝。於是,趙汝愚被貶往永州(今湖南零陵),後死於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