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大宋王朝的全麵解讀(11)(2 / 2)

呂誨等見彈奏不被采納,集體辭職,英宗最終把他們全部貶出京師。而出使契丹回來的同知諫院傅堯俞、侍禦使趙瞻等見濮議結局如此,也不再上朝,在家“待罪”。這是台諫官行使其正當言事權的最後一舉,可見宋代台諫言事不屈從於君權之一斑,然而英宗又把他們貶為州郡長吏。反對稱皇考的台諫官都貶黜出朝,京城傳開了“絕市無台官”的諺語。濮議最終在君權和相權的聯手下收場,皇考派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為什麼說範質是“北宋開國首相”

範質(911~964),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清河西南)人。他的父親範守遇,當過鄭州防禦判官。據說範質出生的時候,他的母親夢見神人送其一支五色筆。範質九歲時就能作文,十三歲就研究《尚書》,且教授學生。後唐長興四年(933)舉進士。後漢初,範質任戶部郎中,乾祐三年(950)升任樞密副使。後周廣順元年(951),範質升為宰相後又兼任知樞密院事,掌握了軍政大權。顯德六年(959)後周世宗病危時,以範質為顧命大臣,輔佐世宗年僅七歲的兒子柴宗訓,被封為蕭國公。

顯德七年(960),殿前都檢點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不久,範質就被兵士們帶到趙匡胤的殿前司公署內,麵對如狼似虎的將士,範質進行著挽救後周的最後努力,他質問趙匡胤說:“先帝養太尉如子,今先帝身猶未冷,奈何如此?”趙匡胤嗚咽流涕說:“我受世宗厚恩,現在為六軍所迫,到了這一步,實在是愧對天地,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範質還沒來得及答話,殿前司散指揮都虞侯羅彥瓌立刻舉著刀來到範質跟前,惡狠狠地說:“我輩無主,今日必得天子!”範質雖有誌恢複後周,但此時他自知已是回天乏力了。於是,在趙匡胤答應他提出的“事太後如母,養少主如子,無負先帝舊恩”的條件後,範質“不得已從之”,率百官成禮,趙匡胤得以順利地建立宋朝。

趙匡胤深知爭取後周有威望的大臣的重要,於是,在為開國元勳及親信升官晉爵之後,範質的宰相官銜也由同平章事升為侍中,範質於是成了北宋的開國宰相。但是,趙匡胤對範質這種舊臣並不完全信任,在升範質相銜的同時,也免去了他原先兼任的知樞密院事,成為隻問政事的行政長官。去掉了重要的軍權,這其實是明升暗降。

本來,宰相見皇帝議重大政事,一定是受命坐下當麵討論,從容賜茶退下,唐、五代一直都遵循這一製度。但是,有一天範質去麵見趙匡胤的時候,按慣例仍舊還是坐著,趙匡胤卻說:“我可以自己拿著看。”於是範質就起來把文書呈上,然而退下想坐回原位時,位子卻已經讓趙匡胤悄悄命人撤了。範質由此知道,已經該辭相位了。乾德二年(964)正月,範質請辭相位,趙匡胤絲毫沒有挽留,還匆忙地在同一天將同是留用的其他兩位宰相王溥、魏仁輔也一並罷免了。同年九月,範質病死,終年五十四歲。

“義社十兄弟”謂誰

趙匡胤發動兵變代周建宋的基本力量之一,據李攸《宋朝事實》載,就是以他為首的所謂“太祖義社兄弟”,也稱為“義社十兄弟”,他們就是趙匡胤、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和王政忠十人。至於他們何時結成“義社兄弟”,最初又是以誰為首,現在都已無從知曉了。十人當中的趙匡胤、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韓重贇及劉廷讓,在《宋史》及《東都事略》中都有紀、傳,他們都是後漢時投入樞密使郭威部下,當時都是低級軍官,地位大體相當。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和王政忠等想必情況也差不多。因此可以斷定,他們結成“義社兄弟”的時間可能就在這個時候。因為到後周世宗初年時,每個人的發展情況已經有很大差異,地位也已相當懸殊。這時“義社十兄弟”中地位最高的,不是趙匡胤,而是時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並領昭武軍節度使的李繼勳。趙匡胤主要是在世宗後期得到迅速提拔,成為殿前司的最高長官。趙匡胤和義社兄弟的關係,顯然有親疏遠近的差別,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讚三人可能與趙匡胤的關係較為密切,他們都參與了兵變,成了開國功臣。而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王政忠幾人,升遷最慢,與趙匡胤的關係可能較為疏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