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檜秦檜(1090—1155)字會之,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宋政和五年(1155),登進士第,補密州(治今山東諸城)教授,曆太學學正。靖康元年(1126),金軍圍攻汴京(今河南開封),遣使入城向宋帝提割讓太原(今屬山西)、中山(今河北定縣)、河間(今屬河北)三鎮。秦檜上書,言軍機四事,反對宋廷割地求和,主張抗擊金軍入侵。又改任職方員外郎,不久命隸屬少宰兼中書侍郎張邦昌,為幹當公事。秦檜認為此職“是行專為割地”①,與自己的主張相悖,遂辭官不從。後為禦史中丞李回、翰林承旨吳拜薦舉,開殿中侍禦史,遷司諫。未幾,金軍再度南侵,二次進逼汴京。十一月,宋帝趙桓召集百官於延和殿商議割地求和之事,範宗尹等70名臣僚力主割地,秦檜等36人堅決反對。不久,秦檜升任禦史中丞。閏十一月,汴京失守,金軍命趙佶、趙桓人金營。二年二月,完顏宗翰命宋廷臣僚推舉異性者為帝。東京留守王時雍等隨即召集百官軍民共議擁立張邦昌為帝,眾人皆失色不敢答話。監察禦史馬伸主張應仍立趙氏為帝。秦檜亦認為理當如此,上書狀反對建立張邦昌的偽楚政權,遂被金兵擄入金營。不久,即隨趙佶、趙桓及文武百官同被金軍北擄至燕山府(今北京西南),後又遷徙至韓州(治今遼寧昌圖北),旋即降金。
不久,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南)即位。金帝完顏晟得知後,致書完顏宗翰,與南宋和議,且交秦檜潤色文字。秦檜隨即又以重財賄賂完顏宗翰,後完顏晟(吳乞買)將秦檜賜給其弟完顏昌(撻懶)任用。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1130),完顏昌領兵進攻宋山陽(今江蘇淮安)。十月,秦檜與其妻王氏,以及奴婢、仆人取道海上南下,到達杭州(今屬浙江)。隨即入見趙構,次日便任命為禮部尚書,且賜予銀帛等物。
秦檜自金朝歸來,宋廷議論紛紛。秦檜自稱是殺死監視自己的金兵,才逃出歸來的。而大臣們多認為“靖康之難”,獨秦檜選回,且燕山府(今北京西南)距北地甚遙,需跨河越海,秦檜如何能殺死監兵,千裏迢迢南奔?又如何能攜妻一家返還?盡管朝臣多有懷疑,但尚書右仆射兼知樞密院事範宗尹、同知樞密院李回與秦檜相好,百般為他開脫、辯解,極力薦之其忠。宋帝趙構也認為:“檜樸忠過人,朕得之喜而不寐。蓋聞二帝、母後消息,又得一佳士也。”②秦檜入宋後,便提出:“如欲天下無事,南自南,北自北。”③而且又上奏自己起草的與完顏昌的求和書。自此,宋廷開始改變且守且和的對金策略,專與金廷解仇議和。因秦檜被擄至金朝後,曾力主議和,故實為完顏昌有意放他返回宋朝,以促成南宋的投降求和。
紹興元年(1131)二月,秦檜任參知政事。不久,排擠掉宰相範宗尹,八月,升任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九月,秦檜又將一同執掌朝政的尚書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呂頤浩排擠出朝,令他於鎮江(今屬江蘇)建都督府,專理軍隊事務。秦檜獨攬朝政,於朝中培植黨羽、親信,排擠異己,一時間,求和論調甚囂塵上。二年,呂頤浩不滿秦檜的獨斷專行,自長江江防返回臨安府(今浙江杭州),趙構亦對其“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主張深感不安。秦檜不久即遭罷免,且榜示朝廷,不再複用。
紹興五年(金天會十三年,1135),完顏晟死,完顏直繼位,是為金熙宗。完顏昌等人力主與宋廷議和。宋廷中的投降勢力視此為求一和的極好時機而加緊活動,秦檜也因此得以再度起用。七年,金廷在罷廢劉豫的偽齊政權後,金帝完顏直在左副元帥完顏昌,太師、領三省事完顏宗磐,左丞相太保、領三省事完顏雋等權臣的一再堅持下,將原屬偽齊統治下的陝西、河北地區劃歸宋廷,以換取宋朝向金朝稱臣。時任樞密使的秦檜唯恐嶽飛等將領的抗金會使議和不成,極力破壞抗金鬥爭。他與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張浚勸說趙構收回由嶽飛並統淮西軍的成命,致使嶽飛氣憤已極,一度棄軍還家,更導致淮西軍大將酈瓊率幾萬兵馬嘩變投降偽齊。張浚因此引咎辭職,薦舉趙鼎為宰相。秦檜隨即又離間張浚與趙鼎的關係,以圖從中謀利。十二月,宋請和使王倫自金朝返回,帶回完顏昌的口信,“和議自此平達”。宋帝與秦檜喜出望外,加快求和的步伐。
紹興八年(1138)三月,秦檜官複原職,重登右相之位。十月,秦檜借宰相、執政官入見宋帝之機,單獨留下,向趙構進言:“若陛下決欲講和,乞顓(專)與臣議,勿許群臣預。”趙構當即表示:“朕獨委卿。”④秦檜仍擔心宋帝議和決心不堅;或為群臣所阻,議和難成,便有意拖延了幾天。直到摸透宋帝議和之意堅定不移,方向趙構呈遞與金求和的文書。且明令禁止群臣幹預議和之事。不久,秦檜再借趙構建儲之議,排擠趙鼎與參知政事劉大中,二人隨即罷官謫貶。從而秦檜得以獨攬朝政,專主議和。為實現與金的求和,秦檜變本加厲迫害和排擠朝中的主戰派官僚。樞密副使王庶、樞密院編修官朝銓、趙雍、校書郎許忻、禮部侍郎尹焯等一大批官僚均因上疏反對議和,指責秦檜的屈膝賣國的行徑,相繼被貶逐出朝。秦檜的所作所為激起朝廷內外有識之士的強烈不滿與切齒痛恨。胡銓在其上書中即明確表示:“義不與檜等共戴天,區區之心,願斷三人(秦檜、宋請和使王倫、孫近)頭,竿之槁街。”⑤臨安府民眾得知胡銓上書後,紛紛傳抄,全城“暄騰數日不定”。殿中侍禦史陳剛中在胡銓遭貶後,為他送行,稱讚他:“身為南海之行,名若泰山之重。”⑥更有人將胡銓的奏疏刻版刊行,廣為傳布,深得民眾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