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采石之戰(1 / 3)

宋紹興十九年(金皇統九年,1149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刺殺金帝完顏亶(熙宗),自立為帝。二十三年(金天德四年,1152),完顏亮遷都燕京府(今北京西南),下令準備發動侵宋戰爭。二十九年(金正隆四年,1159)正月,金朝關閉除泗州(治今江蘇泗洪東南)之外,所有與宋交易的榷場,宋金問邊境貿易被中止。二月,完顏亮又下令建造戰船,征調諸路猛安謀克軍,凡是年25歲至50歲者,全部編入軍籍。且遣使赴諸總管府督造兵器,以備戰爭所需。為了便於和指揮南侵的金軍,完顏亮令加緊修建開封(今屬河南)宮殿,以盡早遷都至此。三十年(金正隆五年,1160),完顏亮下詔簽發諸路漢軍,以擴充南侵的金軍兵力。三十一年春,完顏亮南下開封,六月,金都南遷至此,更加緊了進攻南宋的準備。九月,完顏亮親統32總管兵馬征伐南宋,以太保、樞密使完顏昂為左領軍大都督,尚書右丞李通為副貳;以尚書左丞紇石烈良弼為右領軍大都督,判大宗正烏延蒲盧渾為副貳;禦史大夫徒單貞為左監軍,同判大宗正事徒單永年為右監軍,左宣徽使許霖為左都監,河南尹蒲察斡論為右都監,皆隨從完顏亮出征。金軍兵分四路南下:西路,以河中尹徒單合喜為西蜀道行營兵馬都統製,平陽尹張中彥為副都統製,統兵自鳳翔府(今陝西風翔)進攻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而後駐兵待命,以進取四川;中路,以太原尹劉萼為漢南道行營兵馬都統製,濟南尹仆散烏者為副都製,自蔡州(治今河南汝陽)進攻荊襄;東路,為金軍主力,由完顏亮親統,自壽春(今安徽壽縣)南侵;水路,以工部尚書蘇保衡為浙東道水軍都統製,益都尹完顏鄭家為副都統製,率領水軍自海上直趨南宋都城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南侵金軍以武勝、武平、武捷三軍為前鋒。另又令徒單貞領軍2萬人駐淮陰(今屬江蘇)。金軍的如此部署,旨在一舉消滅南宋王朝。

金軍南侵的準備,宋廷有所風聞,金朝派遣的賀宋正旦使施宜生也向宋廷透露這一消息。宋帝趙構一麵告誡宰臣要“自治”,以為安邊息民之計;一麵又冊立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普安郡王趙瑗(原名伯琮)為皇子,更名瑋,且進封建王,以便於形勢不利之時,退位內禪,一走了之。紹興三十年(1160)二月,趙構派同知樞密事葉義問為金國報謝使,赴金朝探聽動靜。其後又遣權同知樞密院事賀允中再度出使金朝。兩位使臣皆帶回金廷必叛盟約、金軍即將南侵的情報。不久,淮東總管許世安上奏朝廷,稱完顏亮已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統領50餘萬重兵,屯駐於宿州(治今安徽宿縣)、泗州。宋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康伯與兵部尚書楊椿隨即調兵遣將,部署兩淮地區的防務,以便對付金軍的大舉入侵。以抗金老將劉綺為鎮淮都統製,以荊南右軍統製李道為都統製。麵對金軍即將入侵的嚴峻局勢,宋廷中的主戰派官僚紛紛指責和攻擊主和派的投降退讓行徑,深感不安的宋帝趙構出於自身安危的考慮,不得不罷免秦檜的黨徒、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湯思退官職。

宋紹興三十一年(金大定二年,1161)三月,宋廷調整禦敵部署,且重用主戰派官僚。以破敵軍統製陳敏統所部屯宋太平州(治今安徽當塗),以利州西路禦前諸軍都統製吳拱為知襄陽府,率兵3000人戍衛。又以陳康伯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楊椿為參知政事。五月完顏亮到開封後,即遣使借賀天申節入宋,又提出要求宋割讓淮河、漢水兩地。陳康伯、楊椿等宰執立即召集禁軍主帥等人商議舉兵退敵事宜。趙構亦下詔,令將金帝的無理要求告諭諸路統製、帥守、監司,令其隨機應變,毋失機會。隨後又以吳磷為四川宣撫使,製置使王剛中同處置軍事,另命主管馬軍司成閔率兵3萬戍守鄂州(今湖北武昌)。命兩浙、江、湖、福建諸州征發禁軍弓弩手,分部送往明州(治今浙江寧波)、平江府(今江蘇蘇州)以及江州(治今江西九江)、池州(治今安徽貴池)、太平州等地和荊南府(今湖北江陵)軍前。六月,在劉綺的請求下,趙構同意他渡江進兵,令騎兵屯駐於揚州(今屬江蘇)。又委劉錡為淮南、江東西、浙西製置使,且遣步軍司都統製戚方提總江上諸軍策應軍馬,聽劉鏑節製。又誡諭吳拱嚴加守備襄陽,視軍情急緩,與鄂州都統製田師中和成閔合兵救援。同時允許淮南諸州遷移治所,堅壁清野。下詔令諸路帥臣教習、檢閱士兵、弓手等地方武裝,以保衛家園。為了阻擊和防備金軍水師白海上入侵宋境,宋廷任命早年曾跟隨嶽飛抗金的將領,帶禦器械李寶為浙西副總管,負責提督海船,駐紮平江。又命兩浙、江東地區臨海諸州積極防備,隨時準備迎擊金軍水師。正當宋廷主戰派臣僚積極備戰之時,主和派勢力亦加緊投降活動,甚至主張放棄臨安南逃。左相陳康伯怒斥退卻之舉:“今日之事,有進無退。”①方製止了主和派逃卻的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