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淮北忠義兵魏勝領兵收複海州(治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李寶聞訊,依宋製援魏勝為海州知事,又自請率領120艘戰船,3000名弓弩手,乘船北上。不料船隊自江陰(今屬江蘇)出發後,遇大風浪。李寶船隊退回,停泊於明州關澳避風,稍事休整後,重新鼓帆北上。劉綺不顧自己年邁,統兵沿江駐守於揚州,且派統製王剛領兵5000,駐守於寶應(今屬江蘇)。宋廷又以吳拱為鄂州諸軍都統製;成閔為湖北、京西製置使,節製兩路軍馬。
九月,西路金軍首先南侵大散關,駐於青野原的吳磷立刻派大將高鬆等領兵救援,迎擊金軍。同時又派部將彭青率軍奔赴寶雞(今屬陝西)渭河,連夜襲擊金軍橋頭寨,大敗金軍。隨後,又派部將劉海收複秦州(治今甘肅天水),金守將蕭濟投降。吳磷部將曹淋一舉收複洮州(治今甘肅臨潭),彭青再收複隴州(治今陝西千陽西北)。從而遏製了西路金軍的進攻勢頭。中路金軍南下攻入宋通化軍,守將張超率所部英勇抗擊,殺退金軍,奪回城池。金帝完顏亮所統金軍主力,亦向兩淮進兵。他以尚書右丞李通為大都督,令於淮河上架設浮橋,指揮金軍渡淮南下,號稱百萬大軍。
抱病進駐揚州的劉綺很快派兵北上,除寶應外。又於盱眙(今屬江蘇)、淮陰駐紮軍隊,以加強了淮東的防務。然而負責淮西防務的建康府都統王權卻始終呆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遲遲不進兵江北。經劉綺再三督催,王權方無可奈何地與妻妾淒淒慘慘地揮淚告別,領兵進駐江北的和州(治今安徽和縣),卻又按兵不動。劉綺再次下令催促,王權才到達廬州(治今安徽合肥),但又不作任何設防,淮西地區的防務依舊十分空虛。十月。劉綺統兵趕赴淮陰,此時金軍亦到達淮河北岸,雙方立刻劍拔弩張。因劉綺已精心部署,東路金軍遂受阻予淮河,不得南進。可中路金軍卻因王權失職,從容渡淮,推進淮西,猶入無人之境。王權得知金軍渡淮,慌忙自廬州南逃和州,隨後又自和州逃回建康。金軍一路無阻,迅速進兵至滁縣(今安徽滁州),兵臨長江。由於淮西失陷,宋廷急令劉綺退兵,回守江防。正於前線指揮抗金作戰的劉綺,接到朝廷“金字牌”後,知金軍已入淮西,王權臨陣南逃,江南防務空虛,隻得領兵退回揚州。
金軍渡淮南下。王權棄廬州,劉綺回防江南的消息,使宋廷內外大為震驚與恐慌。宋帝趙構甚至準備登船逃往海上避難,陳康伯堅決反對退卻,力主宋帝親征。朝廷文武官員紛紛送家眷離開臨安,四下躲避,唯有陳康伯與國子司業黃中的家眷未撤離。趙構見狀,被迫表示“親征”,遂任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為參謀軍事。時金軍已南下攻占真州(治今江蘇六合)、揚州,劉綺退守瓜洲(今江蘇揚州西南)。為表示抗金的決心,穩定軍心,劉綺特將妻、子從鎮江(今屬江蘇)接到瓜洲。然劉綺畢竟年邁且病重,而宋帝令他專守長江,故隻得率軍退守鎮江。自此淮西、淮南相繼陷落。
正值金帝完顏亮長驅直入,直逼江南之時,金征南萬戶完顏富壽、完顏謀衍等將領統所部還師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發動政變,擁立東京留守完顏雍為帝,是為金世宗。完顏雍即位後,改元大定,下詔廢黜海陵王完顏亮,很快黃河以北地區相繼歸附於完顏雍。完顏亮陷於困境,氣急敗壞,孤注一擲要與宋軍決一死戰。
十一月,完顏亮統兵直進抵長江北岸,日夜打造戰船,準備自采石(今安徽馬鞍山東北)渡江。宋廷因王權失職,將他解職罷官,召回臨安,另派將領李顯忠接替。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虞允文奉命前往蕪湖(今屬安徽)督促李顯忠赴任,且代表宋廷到采石勞軍。隨王權南逃的所部18000人方退至采石,因主帥已應召而去,新帥尚未到任,軍中無帥,士氣低落。虞允文抵達采石時,軍士三五成群,散布江岸邊,解鞍寬甲坐於道旁,毫無鬥誌。虞允文以為坐等李顯忠到任必將貽誤軍機,遂召集諸將,激勵鬥誌。眾人道:“今既有主,請死戰。”亦有人認為:“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他人壞之,公任其咎乎?”虞允文斥責道:“危及社稷,吾將安避?”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