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隆興和議(1 / 3)

宋紹興三十一年(金正隆六年,金大定元年,1161),正當金帝完顏亮南下攻宋之際,金廷發生政變,擁立東京留守完顏雍為帝。完顏亮南侵失敗,又為部將所弑。宋軍乘勢收複淮東淮酐西末地。

自紹興七年(1137)遭罷免的宰相、著名的抗金將領張俊,於謫居20餘年後,直至完顏亮兵臨江北之時,方被重新起用,接替因臨陣逃脫而被解職的王權,受命出任判建康府兼行宮留守。張浚自潭州(治今湖南長沙)出發,日夜兼程,至嶽陽(今屬湖南)買小舟冒風雪而行。途中遇東來行人,方知金軍正犯采石(今安徽馬鞍山東北),路人請他慎行勿輕進。張浚不顧,徑直駛入長江。時金軍已占據兩淮,江北金軍騎兵出沒無常,長江上無一舟敢行北岸。張浚卻乘小舟依舊順江而下。待他趕至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時,金軍已因完顏亮被殺,相繼撤回淮北。張浚複出,為眾望所歸,“衛士見浚,無不以手加額”,軍民皆倚以為重。就連趙構也認為:“卿在此,朕無北顧憂矣。”①隨後又委他兼節製建康、鎮江府、江州、池州、江陰軍軍馬。張浚受任後悉心經營;招集忠義民兵,招募淮楚地區壯勇之士,任命陳敏為統製。考慮到金軍長於騎兵,宋軍長於步兵,故須揚長避短,令兵士製弩造車。

完顏雍即位之初,為鞏固統治,穩定社會秩序,於宋紹興三十二年(金大定二年,1162)正月,向宋朝派遣使臣,要求恢複和維持宋、金間原有的關係。宋帝趙構雖於金軍大舉南侵之時,迫於形勢而重用主戰派將領,而當威脅解除之後,卻依舊苟且偷安,企盼與金求和。主戰派臣僚希望朝廷能重用張浚。主持軍務,但趙構卻任命主和派楊存中為江、淮、荊、襄路宣撫使,全麵負責軍務,又以虞允文為副使。給事中金安節、中書舍人劉珙上奏指出:“若聖上以為虞允文不能獨自擔當此重任,宜別擇重臣。”趙構為之大怒,認為是指未任用張浚,遂改命楊存中負責淮東、淮西地區防務,虞允文改任兵部尚書、川陝宣諭使,負責招軍買馬及與四川宣撫使兼陝西、河東招討使吳磷議事,而拒不任命張浚。此前,抗金名將劉綺因病重免官,故張浚已成為朝野上下企望的主戰派首領。

三月,金使臣入宋,到達臨安(今浙江杭州)。盡管趙構一再表示仍將奉行對金廷納貢稱臣之策,宋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陳康伯等人卻更定金使入境接伴、館伴舊儀,強製要求金使以對等的態度與南宋君臣相見,遏製了金使以往傲慢無禮的態度。同時,兩淮、川陝地區宋軍繼續與金軍作戰,捷報頻傳,又相繼收複一些失地,抗金形勢再度好轉,對南宋王朝極為有利。這使得宋帝難於再硬性推行投降求和政策,不得不重用張浚。五月,趙構命張浚專一措置兩淮事務兼節製江淮東西、沿江州郡軍馬,又命他招募淮南之民,設置禦前萬弩營。但並未因此而最終改變宋廷的對金政策。在此之前,宋曾遣洪邁等使臣入金,賀完顏雍即位,準備再次與金議和。是戰是和,令趙構左右為難。五月底,他冊立養子趙瑋為太子,更名奮(爸慎)。六月,以自己“倦勤”休養為由,傳位太子,自稱太上皇帝。實際是將懸而未決的戰和之議推卸給繼承者,不過他在退位之前,下令撤銷為抗金而專設的招討司,為宋廷與金廷的議和鋪平道路。

同年六月,趙眘即位,是為宋孝宗。趙眘入宮為趙構養子時,即主張抗金,及即位,便召張浚入見,說:“久聞公名,今朝廷所恃唯公。”②且授其為少傅、江淮東西路宜撫使,進封魏國公。再次表示:“朕倚魏公如長城,不容浮言播奪。”③金見宋遲遲不議和,遂派兵10萬屯駐河南,聲言將用兵準東、準西,又移文向宋索取海(治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泗(治今江蘇泗洪東南)、唐(治今河南唐河)、鄧(治今河南鄧縣)、商(治今陝西商縣)諸州之地及歲幣。張浚向宋帝進言,稱金廷詭詐,不當因此而動撼,遂以大兵駐守於肝眙(今屬江蘇)、濠州《治今安徽鳳陽東北)、廬州(治今安徽合肥),迫使金軍未敢進犯。

宋隆興元年(金大定三年,1163)正月。趙眘進張浚為軀密使,都督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鎮江府(今江蘇鎮江)、江州(治今江西九江)、池州(治今安徽貴池)、江陰軍(今江蘇江陰)軍馬。在重用張浚的同時,趙眘又追複嶽飛的官爵,起用主戰派胡銓,並下令將秦檜黨人逐出朝。

但是太上皇帝趙構安插於趙眘身邊的翰林學士史浩,卻是主和派臣僚,及他升任參知政事兼權知樞密院事後,極力散布求和言論,阻撓張浚的抗金部署。在史浩的建議下,抱有無須動武而能求得與金平等地位幻想的趙眘,竟不顧張浚等人的反對,派遣使臣入金通報即位之事。由於金廷堅持要求宋廷履行“紹興和議”,宋使被迫退回。宋四川宣撫使兼陝西、河東路宣撫、招討使吳磷自紹興三十一年(1161)迎擊金軍對川陝地區的進攻之後,乘勝收複秦風路(治今甘肅天水)、熙河路(治今甘肅臨洮)、永興軍路(治今陝西西安),等大片失地。然而趙膏卻下詔,要吳磷“審度措置,保全川蜀”④。隨後又詔令四川宣撫司退兵,吳磷隻得放棄已攻占的德順軍(今甘肅靖寧東北),於撤追途中遭金軍邀擊,傷亡慘重,3萬兵士僅有7000餘人僥幸生還,川陝前線將士浴血奮戰奪回的失地得而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