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隆興和議(3 / 3)

胡昉等使臣至宿州後,金人對他們威逼利誘,以脅迫他們應允割地之議。胡叻等毫不屈服。隆興二年(1164),在主戰派的一再請求之下,宋帝趙音準備自臨安府移至建康府(今江蘇南京),同時下詔,召回通問使王之望等人,中止與金和議。左相湯思退聞訊,大為驚恐,表麵乞求辭職,而暗地卻與其黨羽密謀,設計陷害張浚。不久,奉趙眘之詔,張浚巡視江、淮。為加強江淮地區的防務,張浚招募山東、淮北地區的忠義民兵,充實建康、鎮江兩軍,人數多達12000餘人。又召集淮南壯士及江西地區的起義軍萬餘人,組成萬弩營,交陳敏統轄,戍守泗州。凡屬要害之地,皆築城堡,低窪之地則蓄水為阻。還增置江、淮上的戰船,使諸軍備齊弓矢器械。淮北、山東之民亦紛紛歸屬投奔張浚,或表示受他節製。湯思退遂令王之望極力詆毀張浚的守備之策。以為張浚的部署不足以抵擋金軍的進攻。令其他黨羽肆意誹謗、攻擊。一時間,主和派氣焰甚囂塵上,張浚見此情景,先請求罷免江、淮都督府,繼而請求致仕。四月,張浚被罷相,從此主和派在朝廷更加不可一世。六月,趙昚令湖北、京西製置使虞允文放棄唐、鄧二州,虞允文拒不從命,亦被撤職。八月,張浚於“不能恢複中原,雪祖宗之恥”的遺憾之中病故。朝廷完全為湯思退、王之望之流所控製,很快便廢除了張浚生前精心部署的江、淮防務。十月,金左副元帥紇石烈誌寧以宋朝國書未按原定格式書寫。拒絕接受,提出對商州、秦州兩地的割讓要求。明確表示歲幣為20萬。之後不久,金軍便大舉渡過淮河南侵,宋軍節節敗退,連失楚州(治今江蘇淮安)、濠州、滁州。金軍的再度入侵,宋廷主和派毫無作為,趙眘因此罷免湯思退、王之望等人。十一月,大學生張觀等72人上書,請求處死湯恩退、王之望等人,貶逐其黨羽,起用陳康伯、胡銓等主戰派。趙眘一麵派國信所大通事王忭赴金元帥府商議和議條款,一麵任命陳康伯為尚書左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虞允文為同簽書樞密院事,希望能阻止金軍的南侵。陳康伯領命,即扶病兼程趕至臨安,部署抗金。步軍司統製崔皋及胡銓等分別擊退進犯的金軍,但王之望等人卻千方百計破壞抗金,拒不執行命令。雖趙眘亦給予撤職貶斥,卻又不得不顧忌太上皇帝趙構的求和意圖,致使抗金鬥爭軟弱無力,最終隻得再遣使臣與金議和。其內容主要為:改宋、金君臣關係為叔侄關係;兩國疆界同“紹興和議”;改“歲貢”為“歲幣”,減每年銀、絹各25萬兩、匹為各20萬兩、匹;宋割讓商、秦二州予金;金國人逃宋境人員不再追回。史稱此和議為“隆興和議”。

“隆興和議”是於宋帝趙昚主張抗金,卻為以太上皇帝趙構為首的主和派阻撓與破壞的背景下訂立的屈辱條約,多少改變了宋、金間原有的不平等的關係。

注釋

①②③⑤⑥《宋史》卷三六一《張浚傳》。

④《宋史》卷三三《孝宗傳一》。

⑦《宋史》卷三八三《虞允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