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民間傳說慈禧1835年生於山西長治縣西坡村一個貧窮的漢族農民家庭,取名“王小廉”。由於家窮娘死,四歲時被賣給本縣上秦村宋四元為女,改名“宋齡娥”,後來,宋家由於天災人禍,驟然一貧如洗,十一二歲(一說十三四歲)的宋齡娥又被賣給潞安府(今長治市)知府惠征為婢,不久,由於齡娥長得俊秀,聰明伶俐,並生有貴相,知府就收其為養女,改名“玉蘭”(蘭兒),並在府衙西花園專設書房精心培養。鹹豐三年,玉蘭以葉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應選入宮,一步步成了皇太後。
慈禧照片那麼,“慈禧本是長治漢家女”之說的依據是什麼呢?
第一,百餘年來,長治縣西坡、上秦兩村村民及附近村莊的老人,都說慈禧是本地人。光是書麵材料表達這個意思的就有一百五十餘人。1993年,中國人民大學曆史係楊益茂教授,在《慈禧童年應當考訂清楚》一文中也認為近百年來流傳不息的口碑史料是最值得注意的。在山西省長治地區的那兩個村子裏,有那麼多人,眾口皆碑,說慈禧是本地人,而且不因慈禧名聲不佳或曆次政治批判所湮沒,這實在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第二,長治縣有慈禧的出生地遺址和慈禧的後裔以及有慈禧“娘娘院”。據社科院的調查,1989年,八十八歲的田花則說,慈禧的出生地遺址位於西坡村田花則老人舊宅西麵。田花則還說她奶奶跟慈禧太後一般大。奶奶常說,太後家和她家是近鄰,老太後就生在隔壁那間破房裏。慈禧“娘娘院”位於上秦村關帝廟後,現在保存完好。據上秦村老人講,自宋齡娥(小慈禧)進宮當了“朝廷娘娘”時起,村裏人就稱該宅院(宋六則弟兄們的舊宅)為“慈禧娘娘院”,世代相傳,一直流傳至今。
第三,長治縣有慈禧生母的墳墓——位於西坡村外羊頭山西麓荒灘岸邊。1989年,退休老幹部劉德清說:“這小墓裏埋的是西太後她娘,我村的老人都知道。就是平墳造田的年月,也沒動這個墳”。
第四,長治市城區原潞安府署後院有“慈禧太後書房院”,和長治市人民委員會1963年3月20日設置的《文物古跡保護標誌》。《標誌》的存在,說明潞安府後院內確有“慈禧太後書房院”。長治既有“慈禧太後書房院”,自然說明慈禧童年時代曾在潞安府署後院念過書。
第五,慈禧言行中流露出許多相關的蛛絲馬跡。例如:慈禧愛吃長治人常吃、愛吃的食品(如窩頭、團子、小米粥、玉米摻粥、蘿卜、沁州黃小米、壺關醋、襄垣黑醬等),愛看上黨梆子戲,關心長治百姓和地方建設,用長治人作禦廚、奶媽、禦前侍衛,偏袒長治犯官,提拔、重用長治人、長治官及漢族官員,照顧山西商人及漢民。慈禧如果原來不是長治漢家女,她怎麼會有這些表現呢?
第六,典籍中有許多相關的記載也有可疑之處。
其一,關於慈禧的族屬——滿人檀林著《圓明園秘聞》說,慈禧也許壓根就不是一個旗人……據台灣著名曆史學家高陽說,慈禧隻認識漢文,不認識滿文。慈禧禦前女官裕德齡著《慈禧太後私生活實錄》說,“老佛爺對於滿文實在認識得很少,少到差不多可以說完全不認識”,所以批閱公文,“總是隻閱漢文,不閱滿文”。《趣話慈禧太後的一天》也說,慈禧“是滿洲葉赫那拉氏的後裔,卻隻識漢字,不懂滿文,所以用漢字書寫批語”。慈禧若是從小一直生活在滿人圈裏,怎麼能夠如此呢?
其二,關於慈禧的家世——給慈禧畫像的美國畫家卡爾女士在其《慈禧寫照記》中寫道:“外間傳述,謂慈禧家世極為微賤,初僅為他家使女,厥後始遷入大內,登寶位焉”。卡爾雖然又說“斯皆為不足取信之辭”,但無風不起浪,“外間”既有如此“傳述”,當然自有它的道理,更何況慈禧本人在追憶往事時,也坦誠承認昔日她家曾經有過窘困的境遇。信修明的遺著《老太監的回憶》說,太後有時追憶往事,常對人們說,昔日她“家中生活甚感困難,她曾為人家代做襪底,得些零錢添補家用……”。由此可見,當年“慈禧家世極為微賤”的確是不爭事實。裕德齡在《清宮二年記》中寫道:“太後說,我喜歡看鄉下風景”。慈禧有自己的“田莊”,平時每隔四五天,就要到田裏去看一次。她還寫到“太後說:‘我喜歡鄉村生活,我覺得那比起宮裏的生活來自然得多了’”。如果慈禧不是生長在貧窮的農民家庭,而是個大家閨秀,從小到大一直在城裏富裕的官宦人家生活,她怎麼會喜歡“鄉下風景”?
然而,盡管有大量證據來證明“慈禧本是長治漢家女”的觀點,多數人覺得基本可信,但也有人提出疑問,主要有兩點:一是惠征是否曾在潞安府作過官;二是清代選秀製度比較嚴密,慈禧若是漢家女,是否能被選進宮中。
關於惠征是否在潞安府作過官。有人說惠征沒有在潞安府作過官,所以他不可能收養宋齡娥(小慈禧)。持否定意見的俞炳坤先生的《慈禧家世考》中關於惠征任職經曆的記述中就沒有惠征在潞安府作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