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歸宿
經過多年的爭論,絕大多數學者接受了李自成遇害湖北通山說。為此,1988年國務院核定並公布湖北通山九宮山李自成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1997年5月底,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李自成結局課題組在北京召開了學術討論會,使得李自成遇害通山說與禪隱石門說的爭論又一次達到了高潮。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在攻占北京,逼使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煤山後,倉促登基,組建大順政權,年號“永昌”。由於在政治上,特別是軍事上犯了一係列戰略性錯誤,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先後在山海關、潼關被清軍大敗之後,隻得於順治二年(1645)正月撤出西安,向湖廣轉進。四月下旬九江西之戰敗後,李自成率領大約萬餘人的一支小部隊,為清軍八旗勁旅緊追不舍,在九宮山區被圍,李自成僅率少數親隨突圍,又遭到當地鄉勇伏擊,於五月上旬遇害於湖廣興國州通山縣九宮山北麓,即今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北麓。
根據史實,不論是阿濟格的清兵,還是南明奉弘光之命追剿的何騰蛟,還是具體下令各地方鄉勇截擊“闖賊”的鹹寧知縣陳鶴齡,都未能得到李自成的首級,於是自然有人生出種種疑問。關於其兵敗後死於何時何地,因何而死,數百年來,官私史乘、譜牒、方誌所記歧誤錯見,人各異詞:有的說他是自殺,有的說他是遇害,有的說他是逃禪老死;死地也有湖北、湖南、山西、江西、貴州等幾種說法。盡管湖北通山縣已修闖王陵,但爭論卻一直沒有停息。其中流傳較久、影響較大的有兩種:一是死於湖北通山九宮山;二是遁入湖南石門夾山寺為僧,以奉天玉和尚名義在幕後指揮聯明抗清,至康熙十三年(1674)圓寂於該寺。由於兩派學者都舉出大量證據,因此至今尚無定論。
“禪隱說”論者認為,近年來所發現的關於奉天玉和尚的文物,進一步說明李自成晚年確實當和尚。首先,乾隆年間灃州知州何磷曾到夾山實地調查,見到一位服侍過奉天玉和尚、陝西口音的七十歲老和尚,他告訴何磷,奉天玉是順治初年來寺,並取出其畫像,觀之“肖似史書所記李自成的模樣”。因此何璘撰寫的《書李自成傳後》中推論道:“其曰‘奉天玉’和尚,蓋以奉天王自寓,加點以諱之;而玉又璽質,為天子所重,殆訖死不去僭號”。這一說法被采入《灃州誌林》,其後《楚南史贅》和《小腆紀年》等也都進行摘錄。
其次,李自成在崇禎十六年(1642)稱“奉天倡義大元帥”,後又稱“新順王”。自號“奉天玉”,即以“奉天王”加一點來隱諱。
其三,夾山新發現的《梅花百韻》木刻版中有一首《東閣梅》說:“徐聽三公話政猷”,那口氣與和尚迥然不同,而像皇帝聽三公閣老論政。
其四,夾山現存的三塊石碑:奉天玉弟子野拂立的“奉天玉”斷碑、康熙十四年楊彝子寫的《重修夾山靈泉院功德碑記》和道光三十年通州知州王大猷撰寫的《重修夾山靈泉寺碑誌》,都證明“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
章太炎先生在《再書李自成事》和《李自成遺詩存錄》中支持何磷的“禪隱說”,其提供的理論依據是“道俗相傳為李自成”,“以自成嚐稱奉天倡義大元帥”。阿英在《李闖王的死》一文中也支持此說,雖然他聲明“我不是絕對的‘逃禪’論者,因為李闖王的被擊斃,仍是有其可能性的”,但依然不排除“確有‘假死’和‘逃禪’的可能”。此說《直隸澧州誌》、《石門縣誌》和《米脂縣誌》均已采用。
與“禪隱石門”說形成鮮明對照的“九宮殉難”說。比較前一種說法,“九宮殉難”以其豐富的第一手史料,眾口一詞地確證了李自成的最後殉難埋骨地點是湖北通山縣九宮山麓小月山牛跡嶺。
首先看追殲李自成的清廷靖遠大將軍和碩英親王阿濟格於順治二年(1645)閏六月的奏報:“賊兵盡力窮,竄入九宮山,隨於山中遍索李自成不得,又四處搜緝,有降將及被擒賊兵俱言自成竄走時,攜隨身步卒僅二十人,為村民所困,不能脫,遂自縊死。因遣素識李自成者往認其屍,屍朽莫辨,或存或亡,俟就彼再行察訪”。過後不久,事實基本上就弄清楚了。如順治二年冬,大順軍叛徒、清荊州總兵鄭四維在給皇帝上的奏議中抱怨說:“皇上隻知闖逆已除,不知餘孽尚在”。
再看南明總督湖廣、川、貴、廣東、廣西五省軍務兵部尚書何騰蛟的《逆闖伏誅疏》:“(闖王)以二十八騎登九宮山為窺伺計,不意伏兵四起,截殺於亂刃之下……而闖逆劉伴當飛騎追呼曰,‘李萬歲爺被鄉兵殺死馬下,二十八騎無一存者’。一時賊黨聞之,滿營聚哭”。
費密的《荒書》對李自成殉難及確認經過描寫可謂詳盡之至:“自成親隨十八騎,由通山縣過九宮山嶺即江西界。山民聞有賊至,群登山擊石,將十八騎打敗。自成獨行至小月山牛跡嶺,會大雨,自成拉馬登嶺。山民程九伯者,下與自成手搏,遂輾轉泥澤中。自成坐九伯臀下,抽刀欲殺之。刀血漬又經泥水,不可出。九伯呼救甚急,其甥金氏以鏟殺自成,不知其為闖賊也。武昌已係大清總督,自成之親隨十八騎有至武昌出首者。行查到縣,九伯不敢出認。縣官親入山,諭以所殺者流賊李自成,獎其有功。九伯始往見總督,委九伯以德安府經曆”。而在《鍾祥縣誌》“武官”條“經曆”欄中,還真找到了程九伯的名字,以此足可斷定《荒書》史料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