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墓另據通山縣博物館毛彥鬥《通山金石銘李闖》一文稱,通山各地發現了不少足以印證李自成殉難九宮山的金石銘文。其一為雙龍首鎏金馬鐙,1955年征集於通山縣橫石鎮,現存通山縣“李自成博物館”,1994年四月經國家鑒定為國家二級保護文物。據光緒八年《九宮山誌》記載:“道光年間,牛跡嶺居民鋤地得馬鐙二。江北人胡某營肩貿易於其地,先後出錢數百換得之,洗刷細視作黃金色,上有‘永昌’年號,闖物無疑也”。其二為“李延碑誌”。1982年三月,縣文管所調查反映,說在1950年以前九宮山九一宮前曾豎有一塊“李延碑誌”,1959年擴修雲中湖水庫時將此碑砌築了水庫大壩。據找到當時參加施工的民工回憶,大略記得“李延碑誌”和“順治丙戌歲仲冬吉旦立”十來個字。其三為東台寺寺鍾、石碑銘文。東台寺寺鍾上有銘文280餘字,其中有“崇禎十七年,闖賊踞庵”字樣。東台寺石碑刻於道光甲辰十二月初八,碑題為《東台寺孫家庵恒陽禪寺海龍春會序》,碑文470餘字,文中亦有“崇禎之末,毒遭闖踞”字樣。
自從1980年湖南石門縣李自成調查組挖掘奉天玉和尚墓,發現並征集到一批文物,對文物做出種種解釋以論證“禪隱說”之後,兩派爭論一直不休。經過多年的爭論,絕大多數學者接受了李自成遇害湖北通山說。但1997年5月底,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李自成結局課題組在北京召開了學術討論會,使得李自成“遇害通山”說與“禪隱石門”說的爭論又一次達到了高潮。
洪承疇降清
洪承疇叛明降清,並為清王朝立下汗馬功勞,成為開清重臣。明朝的遺老遺少卻恨之入骨,製造種種流言蜚語,謾罵攻擊洪承疇。特別是辛亥革命時期,出於反清的政治需要,大造輿論,大罵明末清初投降的漢官為“民族敗類”、“叛徒”、漢奸”等。洪承疇首當其衝,成為“眾矢之的”。其中“莊妃色誘洪承疇”就是一個根據民間傳說而加以塑造的所謂“曆史”,那麼這個傳說是真是偽,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府南安人。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1)中進士,入仕後屢經升遷,神宗末年官至陝西布致使參政。思宗即位後,明末農民大起義爆發,洪承疇因善於用兵,先後被升為延綏巡撫、陝西三邊總督,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督河南、山西、陝西、四川、湖廣軍務,領兵鎮壓農民起義,俘殺了闖王高迎祥。1631年,又在渣關設伏,使李自成大敗後帶著十八騎逃入商洛山,關中的農民軍一時被鎮壓殆盡。
同年,清皇太極率軍進攻北京,洪承疇應征入衛京城。次年春天,被調任總督薊、遼軍務,赴關外指揮十七萬明軍與清軍作戰。1641年,清兵圍攻錦州時,洪承疇率大軍十三萬增援,被打得大敗,退守鬆山。次年二月,清軍攻陷鬆山,俘虜了洪承疇,並關押其於故宮裏邊的三關廟內。
洪承疇起初還抱定忠於明朝不惜一死的決心,拒絕了不少滿漢大臣的勸降,即使在滿族官員舉刀威脅時,他也沒有屈服。皇太極又以囚禁和虐待的方法迫使他屈服,他也以絕食相對抗,並經絕食七天而不死。皇太極再派範文程去勸降,他仍痛加斥責,表示決不投降,要以身殉國。範文程則仍和顏悅色並引經據典勸他歸附大清。談話間,範文程見梁上有灰塵落在洪承疇的衣服上後,洪承疇幾次小心地將灰塵拂去,於是範回去告訴皇太極,說洪承疇“必不死”。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洪承疇最終放棄盡忠的思想而投清的呢?長篇小說《李自成》中有一段生動而傳奇的描寫:正當群臣無計可施之時,莊妃自告奮勇,親自出場上陣了。這位三十歲的少婦,裝扮成漢女侍婢,格外俏俊。她手捧參湯進入囚所,極盡溫柔,曉以利害,洪承疇在她婉言相勸之下,終於降了清朝,為清朝主中原神器、定九州風雨立下功勞。
而更有野史繪聲繪色地記載:據說在洪承疇絕食的第四天,屈辱痛苦恍惚之間,忽然一位漢族打扮的俏麗女子推門而入,嗚嗚咽咽地陪坐在洪承疇的身邊,竟使洪承疇喪失了戒心,視其為同病相憐之人,攀談起來。洪聯想起自己的嬌妻愛子,百感交集,也淚如泉湧。那女子一麵為他拭淚,一麵悄聲勸道:“將軍啊,人生求死容易,活下去才難。明朝比如一座大廈,將軍你就是明朝的棟梁,如果棟摧梁折,明朝還靠什麼來支撐?當前,明清兩國勢均力敵,戰則兩敗俱傷,和則共同興旺。以將軍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從中調停,把弄僵的局麵扭轉過來,達成協議,豈不是報效了朝廷和天下生民麼?”
洪承疇沉吟不語。那女子又乘機娓娓道來:
“將軍縱使不念及家人和我小女子的私情,也應念及生民和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