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大清的風俗與傳說(1)(2 / 3)

三、新近發現的《侯氏宗譜》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說法。遼陽東京城和沈陽的盛京城都是由山西遷居來的侯氏家族負責設計、施工興建的。在該書中,關於修建遼陽東京城與沈陽盛京城的記載非常詳細,原文是:“餘侯氏居於晉地,曆來科甲。及我大清長白發祥,而創業於東土,即升於始祖時,虎公以為遼東寧衛都指揮使,特授驃騎將軍。是以餘曾祖振舉公隨任遼東,以同輔弼太祖高皇帝。興師討伐,以得遼陽,即建新都東京。東京於天命七年造八角殿,需用琉璃龍磚彩瓦,即命餘曾祖振舉公,董都其事,特授夫千總之職。後於天命九年間遷至沈陽,複創作宮殿,龍樓鳳闕……又賜於壯丁六百餘名……曾祖振舉公竭力報效,夙夜經營其事”。這可以算是證明沈陽故宮興建於天命九年的最為直接的證據。

根據以上三點,支運亭認為沈陽故宮的始建年代應為天命九年(1624)。

顯然,傳統的天命十年說與支運亭的天命九年說都有其道理,因此,關於沈陽故宮的始建年代之謎尚有待於新的檔案資料的發掘,以及更為令人信服的考證。

頤和園的布局和結構

雷廷昌設計了一個人工湖,將這個湖挖成一個壽桃的形狀。而十七孔橋連著的湖中小島則設計成龜狀,十七孔橋就是龜頸,寓意長壽。至於“福”字,雷廷昌將萬壽山佛香閣兩製的建築設計成蝙蝠兩翼的形狀,整體看來成了一隻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

享譽海內外的頤和園是樣式雷第七代傳人雷廷昌的代表作。雷廷昌,字輔臣,又字恩授,雷思起長子,生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卒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他與父親雷思起先後為鹹豐、同治、光緒幾位皇帝和慈禧等興建陵寢,並在重修圓明園、頤和園、擴建“三海”工程中,成為京城公認的最有成就的建築師。

頤和園的大名,大家覺得如雷貫耳,但在園林裏隱藏著古建築的多處機密,恐怕還是頭一次聽說。

近來有人根據考察認為,在仔細鳥瞰頤和園全景時,不難發現昆明湖酷似一隻壽桃,隻是壽桃的“歪嘴”,偏向東南方向的長河閘口。壽桃的梗蒂,是頤和園西北角西宮門外的引水河道。而斜貫湖麵的狹長的西堤,則精妙地構成了桃身上的溝痕。萬壽山下昆明湖北岸的輪廓線,則好似一隻蝙蝠,振翅欲飛。昆明湖北岸的輪廓線,明顯地呈現一個弓形,弓形探入湖麵的部分,形成蝙蝠的頭部。弧頂正中凸出的排雲門遊船碼頭,則像是蝙蝠的嘴。向左右伸展的長廊,恰似蝙蝠展翅翱翔的模樣。東段長廊探入水麵的對鷗舫和西段長廊探入水麵的漁藻軒,則構成了蝙蝠的兩隻前爪,而萬壽山及山後的後湖,則恰似蝙蝠的身軀。

這樣龐大而精美的關於頤和園壽桃蝙蝠烏龜之謎,在史料碑文對此有無記載呢?

據史料記載,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乾隆十三年(1749)三月,乾隆皇帝為迎接其生母崇慶皇太後的生日,開始動工興建,兩年後正逢乾隆之母六十大壽,於是乾隆下旨改“甕山”為“萬壽山”,同時取漢武帝在長安開鑿“昆明池”操演水軍的故事,改“西湖”為“昆明湖”。乾隆二十九年(1765)工程結束,共曆時十五年,耗銀四十八萬多兩,其風景之勝,恰如乾隆所說:“無雙風月屬昆明”。

頤和園但不幸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金碧輝煌的“三山五園”(圓明園、暢春園、萬壽山清漪園、玉泉山靜明園、香山靜宜園)轉瞬間成為焦土,所藏珍寶幾乎全部被掠奪一空,時人有詩雲:“玉泉悲咽昆明塞,唯有銅犀守荊棘。青芝岫裏狐夜啼,鄉漪橋下魚空泣”,描述的正是清漪園被焚之後的荒涼景象。光緒十二年(1886)六月初十日,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後宣布,將於次年正月“撤簾”,由年將十六歲的光緒皇帝親政,但提出要重建清漪園,以作“離退休養”的場所。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以後,於光緒十四年(1888)宣布對清漪園進行修複,光緒帝還將其改名為“頤和園”。他說:“朕自衝齡入承大統,仰蒙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十有餘年,萬幾餘暇,不克稍資頤養……”其清漪園舊名,改為頤和園。“頤和”一詞,即是供慈禧“頤養天和”之意。這項浩大的修複工程長達十年之久。修複後頤和園占地麵積約290公頃,周長16華裏,有園林建築3000餘間。

從史料記載而言,頤和園園名的設計的確有其象征的意義。但壽桃蝙蝠之謎,是不是古人有意為之還不能過早下定論,必須找到有力的證據,顯然,現存的史料難以提供給我們滿意的答案。那麼,頤和園裏的碑文對此有記載嗎?在查閱了相關資料和實地考察後發現,到目前為止,頤和園裏的幾個碑文中也沒有提及到。而樣式雷的建築圖檔目前還沒有整理出來,因此剩下的惟一線索就是找到設計師家族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