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杭州府審訊之後,又層層上報,楊乃武與小白菜因為已經供認,不能翻案,於是各自畫押。由於上下串通,辦事馬虎,以及官官相護的慣性思維,雖然楊乃武一案漏洞頗多,卻直到巡撫一級都全無異議。但楊乃武不服,自己作了一份親供,讓他的姐姐去告狀。狀書上呈到都察院,恰逢翁同負責此案,在仔細審閱了楊乃武一案的材料後,他很快發現了三處疑點。而這三處疑點正好和楊乃武姐姐控詞的三處疑點相符,更增加了他對此案的懷疑。為了查明真相,翁同龢訪問了部分熟悉刑律的人士以及在京的餘杭籍官員,一致認為此案有疑。同時,在京的浙江籍官員也聯名呼籲請朝廷重審楊乃武一案。在此情況下,慈禧太後下令刑部對此案進行重審。
其實,葛品連是身患頑疾抱病而死的。他雖然從發病到死亡僅僅三天時間,但是他的病情早已暴露出來。葛品連向來就有“流火風症”,即早有病根。
在後來刑部定案的奏折上清楚地寫著:葛品連死前三天,渾身發寒熱、膝上紅腫、雙腿無力,而他又不肯休息,堅持連續做工,導致病情惡化。
後來,他又在大街上吃了粉團,加重了病情,使得身體抵抗力已經很弱的他在大街上嘔吐不止,麵色發青。回到家中,葛品連即臥床發抖,又不停地嘔吐,直至口吐白沫,咽喉起痰,不能開口,最後搶救無效而亡。他發病的許多時候,都是有村民目睹的,而且葛品連的病情由輕到重,整個發展過程沒有特別突兀、急轉直下的階段,後醫生診斷為痧症,也是很有道理的。
冤案終於昭雪
翁同對楊乃武一案投入巨大關注,他幫助所有犯人證人提京審訊、對葛品連墓開棺驗屍,結果表明葛品連並未中毒,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係冤案。慈禧太後諭令刑部徹底調查審辦不力的原審各官,將劉錫彤、楊昌瑞等人給予革職、充軍的處分。楊乃武與小白菜無罪釋放後,楊乃武由於足骨受傷,行走不便,以致家境困窘,隻好以賣書畫為生;而小白菜則出家為尼,不問世事。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能夠翻案,全靠翁同龢的大力幫助,再加上公元1875年正是兩宮太後二度垂簾聽政不久,慈禧深知王公大臣對自己選立光緒帝、再度垂簾並不滿意,正在急於樹立威信,所以對楊乃武一案的審理也異常關注,希望人們相信她的魄力。而為楊乃武一案出力甚多的翁同龢此時正是“帝眷甚隆”的時候,因此自然比他人的幹涉更為有力。楊乃武一案雖然蹉跎久日,卻趕上了一個最好的昭雪時機,從這一點上來說,也實在算得上是“奇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