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譚嗣同(1 / 2)

戊戌變法進行到高潮時,由於袁世凱的告密,導致譚嗣同被捕。

為振興祖國而獻身

譚嗣同,字複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公元1865年3月10日出生於北京。他生長在一個世代為官的封建官僚家庭,受過嚴格的封建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其父親譚繼洵曾官至湖北巡撫。譚嗣同從小胸懷大誌,為人瀟灑,文章新奇開放。父親向來為人謹慎經常教育他,因此父子倆關係比較緊張。譚嗣同從10歲起即從師於篤好經世之學的歐陽中鵠,後在著名俠客大刀王五門下學藝。他鄙視科舉,好今文經學,很欣賞顏元、龔自珍、王夫子、黃宗羲等人的著作。自公元1884年起,他開始漫遊了西北、東南各省,行程達八萬餘裏。這不僅使他開闊了眼界,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也使他親眼目睹了下層人民饑寒交迫的悲慘生活,從而產生了挽救民族危亡,為振興祖國而獻身的念頭。

公元1895年,甲午戰爭的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譚嗣同受到極大刺激。他憤而賦詩曰: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公元1896年春,譚嗣同在北京結識了梁啟超,極受梁啟超的讚賞。他對康有為的變法主張非常欽佩,自稱是康有為的“私塾弟子”。此後,他積極投身於維新變法運動之中,並於公元1897年初,完成了他的主要著作《仁學》。在《仁學》中,譚嗣同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專製製度和封建倫理道德,號召人們衝破封建倫常的羅網。公元1898年初,譚嗣同回到湖南。他主持時務學堂,創辦南學會,出版《湘報》,每次集會,都有數百人前來聆聽譚嗣同的慷慨陳辭,很快使湖南成為維新運動的重要基地。

軍機四卿

公元1898年6月,光緒皇帝下詔變法。受維新大臣徐致靖的舉薦,譚嗣同被征入京參與新政,授予四品卿銜,在軍機處任職。與楊銳,林旭、劉光第時稱“軍機四卿”。譚嗣同喜出望外,為了報答“聖恩”,他不顧“殺身滅族”的危險,不辭辛苦地積極推行新政。光緒皇帝準備召開懋勤殿,設置顧問官,命譚嗣同起草聖旨,並要求穿插一些前代的典型事例,說自己將親自到頤和園去請示慈禧皇太後。譚嗣同退朝後對別人說:“我這才知道皇上一點權力也沒有”。

當時榮祿是京師的總督,袁世凱以監司身份在天津練兵。光緒皇帝下詔提升袁世凱為侍郎,並要他到京師朝見。

光緒皇帝兩次召見了擁有兵權並表示過擁護維新的袁世凱,引得頑固派舉朝驚駭。一些守舊的大臣紛紛到慈禧太後那裏去告狀,慈禧的親信、當時的直隸總督榮祿連忙調兵遣將以備不測。外麵紛紛傳說榮祿將利用光緒皇帝到天津閱兵的機會廢掉光緒皇帝。光緒皇帝感到處境危機,於是向楊銳下了一道密詔,其中光緒皇帝以緊迫的語氣向楊銳敘述了自己的皇位很難保住,慈禧太後隨時都會對他下毒手,希望楊銳等維新人士采用新的辦法使中國轉危為安、化弱為強,不要違背慈禧太後的意思,明確表示出自己試圖找到一個折衷的方法,使變法繼續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