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意逃跑的誌士
維新人士聽了痛哭流涕。此時,譚嗣同自告奮勇去充當說客,勸說袁世凱舉兵,殺榮祿、錮慈禧、救光緒、護新政,結果反遭袁世凱的出賣。政變發生時,他同梁啟超正在寓所苦籌辦法。當搜捕康有為的消息傳來,譚嗣同鎮定自若,從容地對梁啟超說:“以前我們沒有辦法救皇上,現在我們沒有辦法救康先生。我是不怕死的,就讓他們來捉拿吧!”梁啟超勸他一起逃跑,他執言不肯,反勸梁啟超說:“如果沒有人躲過這次災難,將來也就無人繼承我們的變法大業,如果沒有人因變法而死,我們也就無法報答皇上的知遇之恩”。其後,譚嗣同又與大刀王五策劃營救光緒皇帝,但由於事起倉促,計劃落空。這時,譚嗣同的處境已十分險惡,許多人勸他出走,都被他一拒絕。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諸自嗣同始!”他決心為變法流血犧牲,以此來喚起民眾的覺醒。
英勇就義
9月24日,譚嗣同在瀏陽會館被捕。在獄中,他撫今追昔從容自若,用煤渣在牢房的牆壁上欣然題詩: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9月28日,清政府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將譚嗣同和林旭、劉光第、楊銳、康廣仁、楊深秀斬首於北京菜市口刑場,史稱“戊戌六君子”。在行刑前,譚嗣同橫眉冷對,正氣凜然,麵對屠刀,他麵不改色,對著上萬名圍觀者大聲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使得劊子手不寒而栗,使在場觀眾為之震撼。這年譚嗣同才33歲。
譚嗣同死後,大刀王五收殮了他的屍首。次年,他的遺骸運回湖南瀏陽,安葬於城外石山下。後人為了表示對這位維新誌士的敬慕,在墓前華表上刻下這樣一副對聯:
亙古不磨,片石蒼茫立天地;
一巒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濤。
譚嗣同的死表現了愛國誌士們為了國家的強盛而不惜犧牲生命的英雄氣概,同時也說明了改良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國想要求得富強,就隻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