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溥儀做皇帝(1 / 2)

清朝第十代皇帝的“登極大典”就在這哭鬧勸聲中結束了。

天生的龍種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正月十四,北京城裏醇王府邸,一位新生嬰兒呱呱墜地,這就是中國的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溥儀,字浩然,姓愛新覺羅。清宣宗道光帝曼寧曾孫,清文宗鹹豐皇帝奕詝七弟醇賢親王奕譞長孫,清德宗光緒皇帝五弟第二代醇親王載灃長子。依此統係,似乎溥儀天生龍種,該當禦極稱帝。然而細究起來,事情卻遠非如此簡單。

前輩的恩恩怨怨

清文宗鹹豐帝以後,皇嗣已然斷絕。同治帝載淳及光緒帝載湉,在位共計47年,宮中不聞兒啼,無兒無女。光緒帝的父親奕譞庸懦沒有主見,其母為慈禧皇太後親妹,同治歸天之際,載湉年僅4歲,與同治帝平輩,便於慈禧以皇太後身份“垂簾”掌管朝政。於是,慈禧毅然拋棄祖製,不顧先己而去的親生兒子同治斷絕,硬是把4歲的載湉過繼給自己做兒子,承繼文宗鹹豐皇帝大統。因而,原本並未顯示出與其他近支王公子孫有異的載湉,搖身一變成了真龍天子。

奕譞去世後,諡號“賢”,後稱醇賢親王。醇賢親王共4位福晉,生有7子。前四子為嫡福晉慈禧親妹葉赫那拉氏所生,其中一、三、四子早殤,二子載湉4歲時過繼給慈禧做兒子當了皇帝;後三子載灃、載洵、載濤為二側福晉劉佳氏即溥儀的親祖母所生。因前四子三個早殤,一個做了皇帝,所以五子載灃承繼了王位,是為第二代醇親王。

載灃8歲時承襲王位,屬守醇賢親王遺訓,為人處事酷似其父。然而,他所以能像第一代醇親王一樣成了皇父,卻不是因為像老醇親王那樣有一位皇太後的親妹妹嫡福晉,而是另有因由。

戊戌政變後,光緒雖被囚瀛台,但隻要他活著,對慈禧等頑固派們來說就是一個潛在的莫大威脅。因此,他們想方設法要根除後患,結果是由於洋人的幹涉未能如願。於是,慈禧便立意利用“義和團”殺一殺洋人的威風,同時要使列強明白左右中國局勢的是她,而不是光緒。結果,弄巧成拙,險些被列強當做“禍首”加以懲辦。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公開要光緒五弟載灃前往德國,為克林德公使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殺一事道歉。載灃到德國後,受到了德國皇室的隆重禮遇,致使慈禧心中又增一層隱憂。原來在此之前,就有人對慈禧說,妙高峰醇賢親王墓地上有棵高大的白果樹,“王”上加“白”正好是個“皇”字,所以醇王府出皇帝。盡管慈禧不一定相信這種說法,可她還是立即派人去砍掉了這棵白果樹。不過白果樹砍了,光緒的皇冠並沒能摘下來,列強對光緒兄弟的態度也沒有改變。為緩解各方矛盾,確保自己的地位,慈禧覺得有必要覓一良策。這個“良策”很快讓她找到了:即為醇親王指婚,令將心腹大臣榮祿之女嫁與載灃。

既然暫時搬不掉光緒,洋人對光緒兄弟似乎又特別看重,利用親信榮祿的女兒在醇王府與自己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於己總會有益而無害。不過,這時她恐怕還沒有在醇王府裏再出一位皇帝的想法。促成醇王府出第二位皇帝的,應該說主要是慶親王奕劻和戊戌政變後飛黃騰達的袁世凱。

奕劻是乾隆第十七子永磷之孫。為人貪鄙庸劣,精於投機鑽營之道。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他奉旨議和,結好洋人,同時也為慈禧所看重,隨後即人值軍機處,並升到了首席軍機大臣的高位上。

袁世凱自戊戌政變為慈禧立了大功,從此官運亨通,扶搖直上,幾年時間由直隸按察使逐次升遷山東巡撫,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外務部尚書。在此期間,他不惜重資,買通了隻要給錢連祖宗都可以賣掉的慶親王奕劻,借改革軍製擴編北洋新軍之機,采取種種手段,幾乎使北洋軍成了完全聽命於他一人的袁氏武裝。

奕劻和袁世凱的行徑使慈禧有些不放心。於是,她借籌備立憲之機,上調袁世凱入值軍機處,意在收回袁氏軍權。政治嗅覺十分靈敏的袁世凱也感到氣候有些異常,不待慈禧下令,便主動交出了北洋軍權。做為一名漢族官員,袁世凱的這一舉動,非但沒有使慈禧解除疑慮,聯想起袁世凱在戊戌變法中的表現,慈禧預感到了一種可怕的威脅,這不但是對自己的威脅,而且是對愛新覺羅氏江山有威脅。她深知袁世凱交出北洋兵權並非出自本意,其對北洋軍的實際控製能力,遠非朝夕能解除得了,而革命黨人“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的號召,興兵發難,旋撲旋起,立誌要在中國實行什麼“三民主義”;立憲黨人則乘朝廷預備仿行立憲之機,大肆鼓噪,必欲分享權力;光緒被囚瀛台近10年,已是病入膏肓,勢將不起……思來想去,不覺心力交瘁,至1908年秋,竟也大病纏身。就在這時,一個令她震驚的消息傳來:袁世凱策劃廢掉光緒,擁立奕劻之子載振為皇帝。為了愛新覺羅氏的江山社稷及子孫著想,慈禧認為該是采取果斷措施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