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再三權衡,慈禧終於拿定了主意。為了實施她以為是可以決定大清帝國命運的果斷措施,在確信光緒不久人世之後,令慶親王奕劻前去察看東陵工程,同時將袁世凱的親信段祺瑞所部第六鎮北洋軍調離北京,令陸軍部尚書鐵良統轄的第一鎮進京換防。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日,光緒帝病危,慈禧頒發了“醇親王載灃著授為攝政王”的懿旨,同時令將載灃年滿3歲的長子溥儀送進皇宮教養。前一日接軍機處急函星夜回京的奕劻,見事已至此,隻有歎氣而已。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駕崩,慈禧麵諭王公大臣: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人承大統為嗣皇帝……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並兼承大行皇帝之祧……嗣皇帝尚在衝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大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這時慈禧並不認為自己也要緊隨光緒而去。二十一日這天,她“終日料理大事,至晚乃獲休息,雖極辛苦,但體氣反較佳。第二天,仍於六鍾起召見軍機與皇後、監國攝政王及其福晉即榮祿之女,談話多時,以新帝之名下一諭,尊皇後(光緒皇後隆裕)為太後”。不料午飯時分突然暈倒,醒後感覺異常,自知末日已至,急詔隆裕皇太後既監國攝政王等,謂:“現予病勢危篤,恐將不起,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後懿旨者,由攝政王隨時而請施行”。作好了這樣的安排之後,慈禧才放心地歸天去了。她滿以為有光緒親兄弟攝政監國,有自己的親侄女裁決“重大事件”,大清王朝的江山就萬無一失了。
宣統登基
光緒、慈禧去世之後,經過半個多月的準備籌劃,王公大臣們擬定新帝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九日舉行“登極大典”,年號宣統,改明年為宣統元年。
這一天,天氣冷得出奇。清朝第十代皇帝宣統“登極大典”在紫禁城太和殿隆重舉行。高高的龍墩上,不滿3歲的小皇帝溥儀凍得瑟瑟發抖,坐立不住。他的父親,監國攝政王載灃側身單膝跪在龍墩之下,雙手扶著小皇帝接受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的朝賀。進太和殿之前,在中和殿接受領侍衛大臣們叩拜時,小皇帝就已耐不住性子,到太和殿坐在冰冷的龍墩上,眼望著玉階下宗室王公、文武百官依次三跪九叩,沒完沒了,便再也坐不住了,又哭又鬧,高聲叫著:“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我不挨這兒,我要回家!”監國攝政王勸不住小皇帝的哭鬧,可又不敢站起來抱著他,隻好一麵把小皇帝牢牢地按在龍墩上,一麵哄著說:“別哭別哭,這就完了,這就完了”。清朝第十代皇帝的“登極大典”,就在這哭鬧勸聲中結束了。三年後,大清朝曆時260多年的統治在辛亥革命的隆隆炮聲中也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