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歌·春關漢卿
子規啼,不如歸,道是春歸人未歸。幾日添憔悴,虛飄飄柳絮飛。
一春魚雁無消息,則見雙燕鬥銜泥。
一、不可思議的蒙古起源
對於蒙古族的起源,用蒙古人自己的說法,他們認為自己是蒼狼和白鹿的後代。其實這和大多數民族以信奉圖騰的思維意識來認同自己的歸屬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蒙古人之所以選擇狼和鹿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從現在來看我們可以分析出這與他們祖先所生活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因為狼和鹿就是生活在山林和草原當中。既然是圖騰,那蒼狼和白鹿就被蒙古人尊奉為神靈之物,同時又賦予了神秘而美好的傳說。
據蒙古人自己編的《蒙古秘史》記載:蒼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這裏所說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勃兒帖赤那和豁埃馬蘭勒,隻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也正如《蒙古秘史》譯注者所說蒼狼和白鹿隻不過是傳說中的兩個人名,就像我們名字中帶有“龍”、“虎”等字一樣。
另據波斯蒙古王朝著名曆史著作《史集》記載:北方草原上發生了一次驚天動地的戰爭,結果蒙古部落大敗,大屠殺後隻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一個叫額爾古涅·昆的險穀隘地,在那裏他們結成了兩對夫妻,經過世代繁衍之後,人口逐漸增加。傳說兩家一戶叫捏古思,另一戶叫乞彥。後來,他們曆經幾代終於回到了他們祖先生活過的呼倫貝爾草原。據說,成吉思汗就是乞彥氏族的後裔,也就是後來的蒙古部落。
其實,關於蒙古起源的傳說還不止限於以上幾個版本,因為每個民族都希望找到自己追根溯源的祖先,但在無法解釋自己最早的祖源時,便利用各種各樣的傳說來解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本身我們人類的想象力就是無窮無盡的。
蒙古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諸遊牧部落的活動場所。自夏、商以來,大大小小的部族和部落出沒在這塊廣闊的草原地帶,各部族和部落的興衰、更替的曆史,直到13世紀初才告結束,最終形成了穩定的民族共同體一蒙古民族。其實說到這些遊牧民族,好多都是被我們混為一談的,搞不清其中的關係由來。像:匈奴、胡人、鮮卑、契丹、女真……我們隻有借史書來整理一下混亂的頭緒了。
還是先回到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問題上,現、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東胡。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公元前3世紀末,形成東胡人的部落聯盟,他們與匈奴為敵,不斷向西侵襲。冒頓單於(前209-前174年)時,匈奴遂強,東襲東胡,破滅東胡各部,大掠其民眾及牲畜。東胡各部均受匈奴人統治達3個世紀之久(公元前3世紀末至公元1世紀末)。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勢力衰落。烏桓、鮮卑乘機而起。
烏桓、鮮卑是東胡人的後裔。公元前209年,冒頓單於破滅東胡以後,一部分東胡人居於遼河流域的烏桓山,一部分居於潢水流域的鮮卑山,故稱烏桓、鮮卑。據《後漢書》記載,漢和帝永元年間(公元89-105年),漢朝擊破匈奴,北單於出走,鮮卑人轉徙到該地居住。匈奴餘者10萬餘落,皆自稱鮮卑。鮮卑至此便強盛起來。
到二世紀中葉,即檀石槐統治時期,據《三國誌》描述:“盡據匈奴故地”,占據“東西一萬二千餘裏,南北七千餘裏”的廣大地區,建立起一個空前強大的鮮卑部落軍事聯盟。各部首領割地統禦,各有分界。檀石槐死後,鮮卑部落軍事聯盟也隨之瓦解。同時,根據考古發掘與漢籍中記載的有關鮮卑人的風俗習慣和語言,也基本證明蒙古人與鮮卑人有淵源關係。
4世紀中葉,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北史》卷94《室韋傳》)。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恒室韋、大室韋等5部,各部又分為若幹分支。
按語言學家從語係方麵的推論,活動在蒙古地區的諸部分為蒙古語係和突厥語係兩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稱室韋為“達怛”(韃靼)。公元732年在斡爾渾河右岸建立的《闕特勒碑》文中,記有三十姓達怛。三十姓達怛可能是緊鄰突厥的一個強大的室韋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名稱,突厥人用這一名字稱呼所有的室韋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