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震撼世界改變世界(1)(1 / 3)

金字經·歎世吳弘道

海棠秋千架。洛陽官宦家。

燕子堂深竹映紗。喔。路人休問他。夕陽下。故官驚落花。

一、“閃電”戰術的鼻祖--蒙古騎兵

“以奇為正者,敵意其奇,則吾正擊之;以正為奇者,敵意其正,則吾奇擊之。”這是唐王李世民,關於戰法的一段精彩論斷。人們一說到曆史上閃擊的成功戰術就會想起二戰時德國閃擊波蘭、丹麥、法蘭西這些經典戰例。其實,單純從戰法來說,這種閃擊戰略早在13世紀就被蒙古騎兵運用的遊刃有餘,橫掃歐洲大陸。

蒙古軍隊就是靠著他們戰馬完成了一次次的突襲。馬是人類最早馴服的動物,也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有了馬就有了戰車,有了馬就有了騎兵。從步兵到騎兵在戰爭史上是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的,同時有了騎兵的部隊又要比單純的步兵部隊有著本質上的不同。當曆史的列車駛入13世紀時,仿佛車速一下子加快了,就像現在火車的幾次大提速一樣,騎兵的戰法和戰略已被自稱是馬背民族的蒙古人運用得爐火純青,使騎兵的戰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要想閃擊就需要有速度,有突破性。馬的基本特點就是飛速奔馳,因此騎兵的基本特長就是具有極高的前進速度。再具體一些就是騎兵具有較好地實現正麵突襲,迂回包抄,遠程奔襲,追散擊亂,擾亂敵陣,降低士氣等各種戰鬥任務,其機動性強,行動十分方便輕捷,受地形、氣候的影響是最低的。

其實,東西方的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別很早就在雙方作戰時的戰術中體現出來了。在東方(以中國和阿拉伯文化為代表的範圍內)的戰爭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方那種隊形極其嚴密、排成密集方陣,步、騎、弓箭、投槍諸兵種密切協同的軍隊。這是西方人思維嚴謹、講究科學分工、善於組織大的係統工程的表現。

而東方軍隊作戰時,隊形不嚴整,講究部隊作戰的機動性和戰術的靈活性,受《孫子兵法》的影響,講究“詭道”而不講究規規矩矩的正戰。在這種戰術意識的支配下,軍隊的單位攻擊力和防護力並不強,如果對付羅馬帝國和馬其頓帝國的密集步兵方陣,采用正麵作戰的方式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再回到具體微觀的對比上,從騎兵特點上看,蒙古騎兵與歐洲的重騎兵也是有著巨大的區別的。事實上,蒙古軍隊的騎兵在任何時候都無法一對一地戰勝歐洲的重裝甲騎兵,歐洲重裝甲騎兵的長矛和重劍殺傷力遠大於蒙古騎兵手中的馬刀、長矛或狼牙棒。歐洲騎兵的馬也遠比蒙古馬高大。但蒙古騎兵的戰略戰術則是歐洲騎兵遠遠不及的。

歐洲軍隊的戰鬥無論多大規模的軍隊都是在很小戰場內進行的。而且,歐洲軍隊有慣常的騎士之風,崇信正麵一對一的堂堂正正的戰鬥,當他們遇見可以把百裏方圓的地方做戰場,且習慣迂回的蒙古軍隊時,他們的確是碰上了無法想象的戰爭場麵。

雙方軍隊在靠近後,蒙古軍隊的輕騎兵會突然從前排的重騎兵橫隊的巨大空隙間以極高的速度衝出,向西方的敵人投射長矛和從中原學來的毒箭。幾次齊射後,重騎兵隊伍迅速後退,接著輕騎兵也迅速後撤,並回到原來的位置。而遭到攻擊的西方軍隊無論是步兵方陣還是騎兵方陣此時都很難迅速回擊,必須保持隊形的嚴密向前推進,否則無法利用自己的優勢殺傷蒙古兵。

通常蒙古軍隊的騎兵隻要一兩次這種衝擊就會讓敵軍軍心動搖,隊形混亂。而這種反複的攻擊蒙古兵可以不論白天黑夜地進行,因為隊伍相距較遠且不需要太嚴整,蒙古兵的隊形很容易在遠離敵軍後重新排列整齊。一旦敵軍隊形混亂軍心動搖開始後撤,則寬大的蒙古騎兵隊形就會迅速變成包抄隊形,對敵軍進行近距離的砍殺。

從蒙古騎兵總體戰略上看,他們采用的是一種大迂回的戰略,這種戰略的實施體現了速度與距離的對立統一,最好的發揮了蒙古軍輕騎兵的特點,創造了農業時代的“閃擊戰”。大迂回戰略的具體實施首先需要速度,沒有速度,談不上戰爭的突然性,也難以對敵人達成合圍;其次,需要長途奔襲,沒有遠距離奔襲,很難對敵產生威懾。可以說成吉思汗的軍隊都具備這兩個條件,這也是他能夠征服世界的奧妙所在。蒙古的輕騎兵在歐洲重騎兵的方陣麵前顯得更加遊刃有餘,靈活自如。

蒙古軍隊的製勝法寶除了它先進的戰法和戰略之外,先進的工程技術也是他們威懾對手的重要手段。蒙古人使用的發石車、火箭等中原新式武器,在中原的各個王朝原來是守備堅固的城防用於抵禦蒙古軍隊的。但蒙古軍隊掌握此類裝備後迅速用於對高大城防的攻擊。火藥和火箭類武器出現在冷兵器時代,其威力自然是驚人的。

另外,對從未見過他們的敵人來說,也有巨大的心理震撼作用。在歐洲戰場,很多時候火藥類武器尚未造成城牆被完全破壞的局麵,守軍就會失去戰鬥的意誌開始棄城逃亡。有人說當時蒙古對歐洲的軍事優勢,就像現在的美國對伊拉克的軍事優勢,中國的科技在那個時代還是相當領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