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歐洲中世紀繪畫(1 / 2)

所謂中世紀,史學上通常指的是歐洲封建社會,其時限一般從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止。在藝術史上,因按照藝術發展特點則主要是指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至15世紀意大利文藝複興在歐洲傳播為止。

在中世紀,基督教的教義取代了古代希臘和羅馬文化。神學在整個知識領域擁有無上的權威,美術作為一門藝術,和教會聯係在一起,為教會服務。一種非寫實的、平麵化的風格開始主宰中世紀美術,並從此成為新的歐洲美術傳統,而古典的自然主義風格和所有的古典文明作為光輝的陳跡,並未從此真正銷聲匿跡,這一切孕育著一次次短暫的文藝複興和全歐洲的文藝複興。

基督教繪畫

墓窟壁畫

基督教在1世紀秘密流行於羅馬帝國的疆域。由於處於非法地位,信徒們隻能在私人宅邸內舉行宗教儀式,這種早期的秘密宗教場所被稱為“民古教堂”。後為逃避官方搜查,轉移到公共地下墓窟,在墓窟的天頂和四壁畫滿了各種聖經題材的壁畫。

墓窟壁畫主要流行於羅馬城區,在這裏發現了卡裏斯托、多米特拉、普拉特克斯托拉、普裏斯拉等地下墓窟,其中著名的普裏斯拉地下墓窟,約建於3世紀,這裏有聞名於世的天頂畫《善良的牧人》。這是早期基督教繪畫中最常見的題材,在造型手法上還繼承了古典的傳統,形象準確而逼真。

鑲嵌畫

早在公元前3000年蘇美爾人就用馬賽克裝飾建築表麵,羅馬人用它鋪地麵和浴池。而教會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則將它用來裝飾教堂內部,並且用小塊彩色玻璃代替大理石片。玻璃片上的顏色是人工製成的,所以能提供更多的色彩。由於粘貼的不平整使玻璃片產生漫反射,造成一種閃爍不定的效果。古典建築的那種明晰性和穩定感便隨之消失。鑲嵌畫在教堂中造成了一個非現實的幻境,而異教羅馬的壁畫則讓人產生如置身於現實的錯覺。

和已有的基督教繪畫一樣,鑲嵌畫也受到反偶像禁令的製約,因此不再可以塑造逼真的形象,而作為類似圖案的建築裝飾。同時還得履行“向不識字的人傳達上帝的神逾”的使命。鑲嵌畫隨著基督教藝術趣味的轉移,追求華麗的裝飾效果,所以圖解的方式闡釋教義,在4、5世紀風行各地,由於藝術家們已經習慣於異教的母題和自然主義表現手法,所以難免在作品中存在母題或風格的混雜現象。

這個時期的拉文那是鑲嵌畫的中心。加拉·普拉西迪亞陵墓教堂內的鑲嵌畫是5世紀最精彩的作品。整座教堂所有的鑲嵌畫均以藍色為基調,給人以超脫塵俗的感覺。弦月上的那幅《善良的牧馬人》(圖)是羅馬藝術向基督教藝術過渡的典型代表作。畫中基督教題材和希臘羅馬的自然主義寫實風格得以完美結合。

拜占庭繪畫

拜占庭文化藝術與古代不同的是拜占庭接受了基督教,並以基督教為國教。在各種藝術上都染上了一層宗教色彩,美術作品的內容和題材與古代美術截然不同。一般說來,拜占庭藝術代表東方和希臘的主題的融合,既具有基督教的性質,又兼有東方色彩。拜占庭的主要繪畫藝術是鑲嵌畫、濕壁畫、聖像畫和抄本畫,其中鑲嵌畫在拜占庭藝術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鑲嵌畫和聖像畫

在拜占庭藝術中,鑲嵌畫和聖像畫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些作品都和教堂建築聯係在一起。例如拜占庭鑲嵌畫中最負盛名的是聖維塔爾教堂內部的鑲嵌畫。聖維塔爾教堂位於意大利的拉文納,這兒原是東哥特王國的首都,540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占領該城,並把它建成東羅馬帝國在西方的中心,聖維塔爾也就成了查士丁尼的皇家教堂。在教堂的主要祭壇上方是鑲嵌畫《榮耀基督》,兩邊是皇室參拜的行列,一邊是《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人物被不成比例地拉長了,但顯得非常肅穆、莊嚴。色彩和明暗變化被提煉到最純粹、最簡潔的程度,絲毫不強調立體感,仿佛人們麵對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抽象的精神符號。另一邊是《皇後提奧多拉和女官》(圖),在構圖上略有變化,但也顯得寧靜端莊,在服飾上充分發揮了鑲嵌畫的長處,顯示出珠光寶氣。織錦彩緞的華麗,也給畫麵增添了幾分夢幻般的神秘感。

聖索菲亞教堂內的《上帝的母親》也是優秀的鑲嵌畫之一,是以聖像畫形式出現的。從6世紀起,聖母與聖子常一起被畫在高高的祭壇上方的半圓屋頂上,一位拜占庭作家曾描述:基督“從天國的邊緣俯瞰下界”。在雅典附近的達芙尼小修道院的教堂穹頂上,也有一幅《萬物之主的基督》鑲嵌畫,由於它畫在穹頂,必須仰視才能看見。因此信徒們站在教堂抬頭看這幅畫時,仿佛有一種被基督擁抱的感受,信徒們會覺得我與上帝同在,這種把聖像畫與建築巧妙的結合在一起的形式,使我們不能不欽佩拜占庭藝術的天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