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歐洲中世紀繪畫(2 / 2)

濕壁畫

在教堂裝飾中,要把教堂裝飾成一種神聖的空間,選取鑲嵌畫無疑是得當的。但是由於鑲嵌的高級材料,即使那些受到宮廷庇護的修道院也不易獲得,所以那些小建築或地處偏僻的教堂隻得采用初期基督教以來代替鑲嵌藝術的壁畫手法。

濕壁畫的色彩表現是和鑲嵌畫有較大區別的。但濕壁畫在技法上不受鑲嵌手段的製約,線條可以得心應手的運用,色彩的濃淡變化和中間色的運用也較之鑲嵌畫容易,因而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拜占庭藝術中的濕壁畫,其題材較為單一,主要以聖經故事為主。代表作有奧尼達教堂的《基督升天》。在這幅圖中,人物和樹木都有強烈的動感,這種動勢成功地表現了驚奇地看到基督升天時使徒們的心理狀況。由於濕壁畫在顏色和線條方麵的更易運用和把握,使得這幅作品較之用鑲嵌形式表現的同類作品在情感的表現上要強烈得多。

抄本畫

抄本畫作為一種插圖繪畫藝術,通過聖書、詩篇集、福音書、說教集,教會曆史和世俗讀物等表現了一種多樣性的特點。9世紀末,抄本插圖繪畫畫風精致細膩,因而得名細密畫。此一時期細密畫家雖然仍根據中世紀的聖像學公式作畫,但由於模仿古代畫法,也出現了一些生動優美和富有感情的作品。《格利戈裏·納集安津故事》手抄本細密畫(880年—886年間作),就具有這些特點。在10世紀前半葉,仿古傾向達到了高峰。細密畫《彈七弦琴的大衛》(圖),複活了希臘化時期的抒情形象。畫麵充滿平靜而明快的詩意:為琴聲而陶醉的野獸聚集在大衛的周圍,大衛身旁的樂神在激發著大衛的音樂靈感。13世紀,受到十字軍東征打擊後,拜占庭的抄本繪畫忠實地反映了高姆奧斯王朝的壁畫和聖像畫樣式。14世紀以後,抄本畫的一大特點,就是采用了縝密細致的寫實手法,但還基本保持著超自然的象征性特點。

羅馬式繪畫

羅馬式繪畫中,抄本繪畫直接繼承了加洛林和奧托王朝的傳統,同時還接受了拜占庭十分興盛的寫實手法的影響,形成了自己多變的藝術風格。保存下來的少量壁畫證實了畫工們曾接受過東方希臘藝術家的訓練,但卻不能與同時期的拜占庭壁畫相媲美。即使繪畫有著如雕刻類似的風格,但延續前代的成分多於創新。這時期的教堂壁畫一般繪製在圓頂裏和壁麵上。在表現形式上,人物的輪廓線簡潔粗重,在色彩上以大塊平塗產生對比,造成一種強烈的效果,而且幾乎不帶有任何明暗或透視的因素。造成此種特點的主要原因是,羅馬式建築內光線比較陰暗,而壁畫往往又要繪製在遠離觀者的較高位置,這就必須要求繪畫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和表現力。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藝術都是為教會服務的。表現1066年諾曼征服的貝葉掛毯(圖),從側麵反映了羅馬式繪畫的特征。這是一幅73米長的連環畫式長卷,關鍵性的情節像奧托手抄本一樣用了少數人物暗示性的手勢描述出來,人物完全是平麵的,動作笨拙,如兒童信手圖鴉。橫幅的上下有動物花邊,敘述性與裝飾性結合在一起。

尼古拉斯和法國正勃興的哥特式美術是同時的,新的藝術已經起步。

哥特式繪畫

在北方哥特式教堂裏,彩色玻璃窗畫就相當於從前的壁畫。這種技術就是把小塊玻璃嵌在鉛條的輪廓中,形成人物或其它圖像,然後固定在花飾窗格的鐵框內。從《先知像》(圖)可以看到特殊的製作工藝使彩色玻璃窗畫風格獨特。人物占據了整扇窗,因而顯得高大魁偉,富有紀念性效果。用鉛條拚接的輪廓線濃重,剛健。紅、藍為主調,加上其它純度很高的色彩搭配,使畫畫極富裝飾性。試想,當色彩斑斕的先知像在窗外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發光時,虔誠的教徒們的確會以為他們沉浸在天國的光輝之中。在法國教堂中,沙特爾、博韋主教常的彩色玻璃窗畫最為著名,它們的風格影響了手抄本插圖的製作。

在哥特式繪畫發展中邁出關鍵一步的是意大利。這不光由於它的悠久傳統,還在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意大利毗鄰東方的拜占庭。無論曆史聯係還是眼前的商業利益,都使它們藕斷絲連。1204年十字軍對拜占庭的搶劫使意大利人重新目睹“希臘樣式”,像奇馬布埃(Cimabue,活動於1272—1302,圖),卡瓦利尼(Cavallini,活動於1273—1308)就是這樣的意大利人。同時。北方雕刻在意大利的影響由皮薩諾父子的創作體現了出來。雕刻的那種訴諸體塊、空間關係的形式語言引起了奇馬布埃的一名學生的興趣。他就是佛羅倫薩人喬托(Giotto,1267一1337),他“複興了繪畫藝術”。創造了一個”繪畫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