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1 / 3)

文藝複興是歐洲曆史上一場偉大的文化思想運動。中世紀晚期,資本主義萌芽漸漸在歐洲的城市中發展起來,在這種形勢下,希臘羅馬的文明日益受到重視,意大利新一代文化人開始自覺地研究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並把這種文化看作理想之物。在他們的心目中,基督教統治的漫長的中世紀是一個黑暗的中間階段,他們的使命就是在這一階段後,使古希臘羅馬的黃金時代重獲生命,得到複興。

在經曆了封建社會勢力一千多年統治以後,人們開始掙脫精神的奴役,被禁錮多年的古典文化又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並成為驅散中世紀黑暗,建立新型的資產階級文化的重要武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不僅動搖了中世紀的社會基礎,也確立了個人的價值,肯定了社會生活的積極意義,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並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與宗教神權文化相對立的人文主義思想文化。它肯定人是生活的創造者和主人,要求把思想、感情和智慧都從神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們提倡人性反對神性,提倡人權反對神權,文藝複興時期的美術就在這一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

意大利文藝複興的開端

在意大利美術活動中,最先是在雕塑藝術上出現了新的藝術傾向,然後才是繪畫,意大利中世紀藝術家中最早表現出對古典藝術興趣的在繪畫上的兩個代表人物是奇馬布埃(約1240年—1300年)和杜喬(約1250年—1318年)。奇馬布埃的作品以壁畫為主,保存下來的不多,他的祭壇畫《聖母子》沿襲了拜占庭的傳統樣式,但又注入了溫馨的世俗情感。後人稱奇馬布埃為“畫家之父”。杜喬是西埃那畫派的創始人,但在風格上與佛羅倫薩畫派不同,主將是杜喬和西蒙涅·馬爾丁尼。

喬托(約1266年—1337年)是佛羅倫薩畫派的創始人,也是文藝複興藝術的偉大先驅之一他出身貧寒,小時放過羊,後來成為著名的畫家奇馬布埃的弟子,一生完成了許多壁畫。他的作品最大的特點是依照生活中的模特兒作畫,筆下的人物生氣勃勃,不僅有血有肉,並且有豐富的感情。與此同時,在他的作品上開始出現了背景。現存巴圖亞的代·阿裏納禮拜堂的壁畫可為其成熟期的代表作。在這個規模不大的普通小禮拜堂內,一共畫了36幅以基督和聖母生平為題材的連環式壁畫,人們可以在這洋溢著莊重靜謐的氣氛中看到一部完整的關於基督的曆史。《逃往埃及》、《猶大接吻》和《哀悼基督》等作品是其中的精品。

喬托是當時佛羅倫薩最偉大的畫家。1334年4月被任命為佛羅倫薩大教堂工程的總負責人,並授予“大師”的稱號。喬托的藝術是中世紀與文藝複興的分水嶺,他不僅表現出卓越的技巧,時也奠定了文藝複興藝術的現實主義基礎。

杜喬(約1250—1318)是錫耶納畫派的創始人,繪畫風格上佛羅倫薩派不同。他的作品呈秀麗多姿麵貌,用色精細,線條優美,但在寫實方麵略遜於喬托。代表作有西埃那教堂的主祭壇畫,其正麵為大幅《光榮聖母》,四周繪有幾十幅聖經故事畫,在杜喬之後西埃那派名家輩出,西蒙涅·馬爾丁尼富於抒情色彩,線條優美,而洛倫澤蒂兄弟則精於寫實。

意大利文藝複興早期繪畫

為了對意大利文藝複興的早期繪畫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下麵對此期的主要畫派來分別敘述。

佛羅倫薩畫派:約在1420年左右,佛羅倫薩畫壇出現了自喬托之後第一個在才能上與他不相上下的偉大畫家馬薩喬(1401年一1428年),他的出現標誌著早期文藝複興繪畫的來臨。馬薩喬於1401年12月21日出生在熱諾河的一個公證人家裏。他的處女作《寶座上的聖母子和二天使》,他的人物較之喬托的更加真實有力,畫中的背景具有一種親切的真實感。在這幅作品中他的革新精神初露鋒芒,同時還證明了他是文藝複興畫家中第一個掌握透視法的人,第一個注重人體結構和第一個廣泛運用對比手法的人。馬薩喬筆下的人物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生氣勃勃,富有自信心,在畫麵上,人物相互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了,同時,他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也比以前的準確的多。

佛羅倫薩畫派的最後一位大師是波提切利(1444年—1510年),也是意大利15世紀下半旗最主要的美術家代表,他出身於一個製造皮革的商人家庭,大約在14歲的時候投到菲利普·利皮門下學習,波提切利的藝術獨樹一幟,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貴族化的華麗,半古典半宗教的典雅,他的代表作品有《維納斯的誕生》和《春》等。《維納斯的誕生》(圖)是一幅描寫沉醉於美與愛的世界的圖畫,然而在這個具有純潔與羞澀的美神的麵容上,卻顯示出一種內懷隱憂的表情,這種深沉的情調在他的另一幅作品《春》中也有所表露,隱喻子不可避免的秋冬的悲哀,反映了畫家的精神世界。

總之,波提切利作為15世紀佛羅倫薩畫派最後一位大師,他的作品充滿了詩的柔情,盡情地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洋溢著人文主義的樂觀精神。

與波提切利同時的佛羅倫薩畫家還有安東尼奧·波拉約奧洛(1429年—1498年)和吉蘭達約(1449年—1494年)、委羅基奧(1435年—1488年)。

佛羅倫薩畫派在15世紀意大利繪畫藝術中處於中心地位。它的發展決定了這個時期意大利藝術發展的主流,同時也影響了這一時期的其他畫派,如翁布裏亞畫派和帕都亞畫派。

翁布裏亞畫派:翁布裏亞畫派最有成就的是弗蘭切斯卡(1410年—1492年),他善於平靜地從容不迫地處理畫麵的故事情節,而不去引起觀者的注目。他筆下的人物充滿了令人神往的、率直地、真誠的情感,崇尚希臘古典的崇高美。他的代表作品有《基督的誕生》和米蘭的《莫特佛爾達羅的祭壇》等等。

翁布裏亞畫派的另一位重要畫家是佩魯吉諾(1445年—1523年),他著力於人物內在性格刻畫,並使優美的人像和恍惚的背景組成豐富的空間。其代表作品有《愛欲和貞潔之戰》、《基督受刑圖》和《聖母升天》等。

帕都亞畫派:帕都亞位於意大利北部,在15世紀也是意大利重要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帕都亞畫派的重要畫家有曼特尼亞(1431年—1506年)。他的藝術作品,在造型上堅實有力,準確細膩,著名的代表作是《哀悼基督》,其悲劇性的表現力在意大利同類題材的作品中是罕見的。

意大利文藝複興盛期的繪畫

意大利藝術的盛期主要是指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這一時期的繪畫,達到了文藝複興時期美術的高峰。這是一個產生巨人的時代,最為著名的就是文藝複興“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達·芬奇(1452—1519)是最年長的一位。他出生在芬奇鎮,因而被稱為芬奇的列奧納多。西方人一般是叫他列奧納多的,他涉獵的領域之廣,取得的成就之大,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美術隻不過是他渴求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並沒有占據他的全部時間和精力,但他在這一領域內卻獲得了驚人成就。把自然科學知識引入美術,是15世紀意大利人的重大貢獻,達·芬奇繼承了這種傳統並大大完善了它。

早在跟隨委羅基俄學習時,達·芬奇就顯示出他把對客觀世界的精確認識與詩意感覺結合在一起的才能;從他協助老師描繪的《基督受洗》(約1472)中那位側麵天使優雅的形象上不難看到這種才能已經顯現

達·芬奇一生留存下來的繪畫作品不多,僅僅17幅,這其中還有一些是未完成的草圖,但這些作品都獲得了崇高的聲譽。尤其是《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代表了達·芬奇在美術方麵的輝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