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2 / 3)

達·芬奇是文藝複興盛期時多才多藝的巨人,他天才的表現在於他把肉體和精神、情感和理智,科學與藝術,平衡而完美地集於一身,他是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全麵發展的範例。

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1475年—1564年)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大雕刻家、大畫家,同時也是一位建築家和詩人。他是文藝複興時期藝術文化的偉大代表之一。

米開朗基羅出生於佛羅倫薩一個小鎮,從小喜愛美術,13歲他到著各的畫家基蘭達約(1449年—1494年)畫室學習,一年後又轉到羅倫佐·美帝奇創辦的美術學校學習雕塑。在學習期間顯示了他的藝術才能,得到老師貝爾托爾的鼓勵和羅倫佐的賞識,並請他到宮廷裏去工作。在這裏米開朗基羅認識了許多人文主義學者和詩人,但是他對於宮廷文化卻格格不入,1492年他離開美術學校,結束了學生時代的生活。

米開朗基羅在雕刻、繪畫和建築方麵都有非凡的成就,具有曠世的不朽性。在此,我們主要介紹其繪畫方麵的成就。米開朗基羅的最著名的繪畫代表作,祭壇畫《最後的審判》(圖)充分體現了他的繪畫陽剛之美。

米開朗基羅一生勤奮、堅毅,藝術創作永不滿足,直到逝世前一星期,89歲的米開朗基羅還在創作。臨終時,他感到遺憾的不是生命即將結束,而是他熱愛的藝術勞動就要停止。

拉斐爾·桑蒂(1483年一1520年)是文藝複興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他生於翁布裏亞烏爾賓諾城,父親是一個詩人兼畫家。他的家庭環境對於拉斐爾的成長有很大作用,他從小在父親的培養下學習美術,後在翁布裏亞畫家彼魯基諾和平托裏喬門下學畫,成績很好,顯示出有吸收各家之長的才能。1504年—1508年,拉斐爾遷居佛羅倫薩,他觀摩了許多名家的作品,在早期的作品中,多少可以看出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影響。而他在佛羅倫薩時期的畫作,則已經顯出了他表現力的發展。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古希臘神話和《聖經》故事。

拉斐爾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巨匠,隻可惜他的生命很短,他逝世時隻有37歲。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他畫了近300幅作品,其中不少是美術史上的名作,為梵蒂岡簽字大廳繪製的大型裝飾壁畫就是最好的例證,它包括《雅典學院》(圖)、《巴爾納斯山》、《聖典辯論》三幅壁畫。這些作品表現了一個人文主義者對於真理和幸福的追求。

拉斐爾還是描繪女性形象的大師,他描繪的聖母形象是美術史上女性形象的光輝典範。最為有名的一幅聖母像是《西斯廷聖母》(圖),它像一首優美的頌歌,將聖母的端莊和世俗的愛融為一體。

威尼斯畫派

威尼斯畫派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北部一個重要的畫派。威尼斯在當時是一個貴族共和國,也是東西方貿易的中心,這裏的商業經濟十分繁榮,從15世紀中葉起,人文主義的思想在威尼斯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5世紀下半葉,威尼斯繪畫中的世俗因素已經十分明顯。這個畫派的特點是:作品多呈現出歡樂的情調。畫家們喜歡畫女裸體,宗教觀念要比別的地方薄弱得多。在一些畫麵上甚至可以見到神人混雜在一起飲酒作樂的情景,聖母常常被畫成威尼斯貴婦的樣子,同是宗教題材,表現的卻是自己城市的生活和同代人的形象,威尼斯畫派的作品色彩非常漂亮,色調飽滿,鯡豔明快。這一派畫家也很注意大氣和外光的表現,他們是讚美大自然熱情的歌手,威尼斯畫派對歐洲17世紀和18世紀繪畫有著深遠影響。

威尼斯畫派的創始人是喬萬尼·貝利尼(約1430年一1516年),在他的作品中大膽采用外光,色彩變得鮮豔明朗,線條流暢富於音樂性,這種優美的基調促進了威尼斯畫派的形成。而且,作為威尼斯畫派的開創者,貝利尼培養出了威尼斯畫派最重要的兩位畫家喬爾喬納和提香。

喬爾喬納(約1476年—1510年)是從貝利尼風格過渡到威尼斯畫派全盤時期的人物,他的作品以色彩惟妙細膩,景物和諧統一,自然景色富於詩意為主要特點。他34歲就不幸早逝,但他用非凡的天才創造了一代畫風。他的作品留下的僅十多幅,其中最重要的是《暴風雨》、《田園的合奏》、《沉睡的維納斯》(圖)。

提香(1487年—1576年)和喬爾喬納是同學,但他卻像米開朗基羅那樣長壽,他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了整個16世紀。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主要是肖像畫、宗教畫和神話題材的繪畫。代表作品有《查理五世》、《保羅三世和他的孫子》、《烏爾賓諾的維納斯》、《懺悔的瑪格達林》(圖)等。

提香以後,他的兩個弟子委羅內塞和丁托列托,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威尼斯畫派最後兩個傑出的畫家。

法國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

百年戰爭以後,法國收複了被英國占據的領土,形成了統一的局麵,為民族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法國不斷入侵意大利,並長期占據意大利北方大片土地。戰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交流,印發了法國的文藝複興。當時的法王法郎索瓦一世對意大利文化抱有極大的興趣。他設法吸引意大利藝術家到他的宮廷來工作。

法國文藝複興繪畫起步較晚。15世紀馳名法國的大畫家是富凱(約1420一1477),他是法國早期繪畫的驕傲。他自1450年起為查理七世服務,在路易十一時獲得“國王畫師”的稱號。富凱一生的作品不少,但他從不簽名,這給確定他的作品帶來困難,富凱在藝術上是一個多麵手,他留下的作品有油畫,細密畫,琺琅製品和一些素描。墨倫雙聯畫中的《聖母子》(約1450)是他的重要作品(圖),其中的聖母據說是查理七世的情婦,她雖頭戴珠冠,優雅端莊、但缺乏宗教氣氛,頗具世俗人情味。富凱是個劃時代的人物,對後來的法國藝術的發展頗具影響。

16世紀的法國肖像畫占有突出的地位。有名的畫家是克盧埃父子。讓·克盧埃(約1485/90一約1540/41)是法朗索瓦一世的宮廷畫師和伺臣,他描繪了不少當時的顯貴名流。《法朗索瓦—世像》(約1525—30,圖)是他的成功之作。他的兒子法朗索瓦·克盧埃(約1510一1572)也是一位頗受宮廷歡迎的肖像畫家。《奧地利的伊莉沙白像》(1571)是他最優秀的一件作品。從克盧埃父子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們嫻熟的繪畫技法和善於捕捉人物神態、善於表現個性的能力,這也是法國肖像畫家的長處。

16世紀末,由於30年的宗教戰爭,法國繪畫藝術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法國出現偉大的繪畫藝術是在巴洛克時代以後。

德國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

德國文藝複興發端於15世紀,滯後於同時期的意大利與尼德蘭美術。這主要是因為德國當時依然處於封建割據狀態,微弱的王權不能給這些極分散的城市以有力的保護,哥特式美術依然占據主要地位。1420年至1540年間,德國出現了文藝複興、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成為諸地方美術流派的中心。

德國文藝複興初期的繪畫與雕刻受晚期哥特式美術中某些因素的影響,宗教祭壇畫較為發達。畫在木板上的單幅或多聯的祭壇畫被安置在肅穆的教堂中,以增加莊嚴的氣氛。15世紀中叫開始,德國美術家表現出對人的生活環境的關注,喜歡描繪自然環境、人物造型則強調真實感。畫家維茨(約1414—1446)即是這方麵的代表。他的《基督踏海》描繪了博登湖的真實景色,雖為傳統的宗教題材。畫畫卻十分生動自然(圖)。這一時期有名的美術家還有施恩告爾等,他們可稱為德國文藝複興美術的先驅者。德國文藝複興美術應該說以版畫成就最為突出,對整個的美術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早期名畫家中,施恩告爾的銅版畫居於領導潮流的位置。他的後繼者,德國文藝複興大師丟勒則使銅版畫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