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布雷希特·丟勒(1471年—1528年)是德國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他多才多藝,學識淵博,不僅是油畫家,還是版畫家、雕塑家和建築師。在建築與繪畫理論方麵都有著作出版。丟勒1471年出生在德國,從小喜歡繪畫,後隨畫家胡爾蓋莫特(1434年—1519年)學習繪畫。丟勒的畫,堅實、縝密、嚴肅,他把中世紀為印刷《聖經》而延續下來的木刻圖畫,提高為具有高度藝術性的版畫藝術。為此,丟勒在藝術史上獲得了崇高的榮譽。丟勒一生創作的版畫眾多,最著名的是他的14幅版畫《啟示錄》。
格呂內瓦爾德(1460年—1527年)是與丟勒幾乎同時期活躍在德國畫壇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藝術家為職業開始,並成為美因茲大主教的宮廷畫家。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依塞哈姆祭壇畫》。其中的《耶穌被釘十字架》、《受胎告知》、《聖母子》和《耶穌複活》等宗教題材的繪畫,滲透了人間的愛和悲痛的情感。格呂內瓦爾德的繪畫色彩強烈,尤其善於對畫麵中的光進行處理。他並不強調一個光源,而是根據畫麵的具體需要,靈活地使光在畫麵上起著特殊的作用。
在16世紀上半期的英國畫壇上惟一可以與丟勒的藝術成就相提並論的繪畫大師是漢斯·賀爾拜因(1497年—1543年)。他生於奧格斯堡,是16世紀德國最重要的肖像畫家和裝飾藝術家之一。其中以肖像畫的成就最為後世推崇。1526年,賀爾拜因經過著名學者埃拉斯謨的介紹,到英國結識了人文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爵士,並受英王亨利八世的賞識,成為宮廷畫家。賀爾拜因一生肖像畫作品很多,以《托馬斯·莫爾肖像》和《埃拉斯謨肖像》(圖)以及畫家在第二次去英國前為妻子兒女所畫的肖像畫《藝術家的妻兒》最為著名。
另外,賀爾拜因作為英國的宮廷畫家,對於英國的繪畫,特別是肖像畫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543年秋,英國倫敦瘟疫流行,年僅46歲的賀爾拜因染病而死。
西班牙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
西班牙文藝複興美術最早出現在加泰羅尼亞和巴倫西亞。15世紀,這兩個地區資本主義萌芽較早出現,在藝術上與意大利、尼德蘭交流密切。但真正代表西班牙文藝複興美術最高峰的是16世紀下半葉著名畫家埃爾·格列柯(1541—1614)。他生於希臘的克裏特島,“格列柯”即是希臘人之意。早先他在故鄉學畫聖像畫,東方拜占庭藝術風格陶冶了他。1566年,他來到意大利,當時威尼斯畫派及樣式主義繪畫盛行一時。這給格列柯以後的創作以很大影響。1577年之後,他移居西班牙,希望為國王腓力二世服務,但遭到了冷落。最後他隻好定居西班牙的古都托萊多,在那裏的沒落貴族中找到了知音。托萊多是一個宗教氣氛異常濃鬱而又十分保守的地區,西班牙天主教的狂熱精神和懷疑主義哲學思想在當地廣為流傳,在這樣的氛圍中,格列柯完成了一係列宗教題材的創作,有名的如《聖家族》(圖),《受胎告知》,《基督誕生》等。
格列柯來到托萊多之後,雖處於貴族和宗教的包圍中,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並沒有消失。他畫的一些宗教畫仍然表現了鮮明的世俗精神,尤其是那些優美莊重的聖母形象,是有著青春力量的母性和純潔的少女。然而最能體現格列柯創作熱情的是他的肖像畫,《穿毛皮大衣的婦人》即是其中之一。畫家沒有像以往那樣著重描繪人物的眼睛,使其發出誘人的光芒,而是以一種熱愛的心情去描繪這位婦女的矜持、端莊、美麗的婦人略微緊張的表情與冷色調的毛皮形成對照,色彩淡雅、細膩,不作任何誇張的表現,體現了格列柯高超的寫實功力。
格列柯晚年的思想充滿了矛盾,他的性格也變的十分孤僻古怪,這無疑加重了他作品的神秘主義傾向,物體變形的非常厲害,幾乎完全破壞了真實的外表。他畫的《揭開第五印》,人物和背景都處在一種狂熱動蕩的氣氛中,殉道者的身體如燃燒跳動的火焰。還有他的《托萊多風糊》(約1595—1610,圖)。主觀想象代替了真實的風景,表現了大自然的無比的威力。
尼德蘭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
尼德蘭的美術活動最初與法國有著密切的聯係。14世紀時有許多尼德蘭美術家受雇於法國宮廷,他們除了將尼德蘭的美術風格帶到法蘭西以外,同時也接受於流行法國的意大利美術風格的影響。百年戰爭之後,勃艮第首府遷入佛蘭德斯境內,尼德蘭文藝複興美術開始在改造和發展晚期哥特式藝術的過程中發展起來。
尼德蘭文藝複興時期的美術的奠基人是胡伯特·凡·埃克(1366年—1426年)和揚·凡·埃克(1380年—1441年)兩兄弟。關於胡伯特·凡·埃克的生平事跡所知很少。揚·凡·埃克在當時是尼德蘭最有實力和具有崇高地位的畫家,他早期的代表作有《書房中的聖哲羅姆》和《教堂中的聖母》。在這兩幅作品中已經體現了藝術家在創作思想上的變化,聖哲羅姆在他的筆下已經成為典型的尼德蘭學者形象,而聖母的形象也體現了世俗的思想。
活動於15世紀的尼德蘭畫家還有羅吉爾·凡·德爾·維登(1399年—1464年)和德爾克·波茨{約1415年—1475年)。維登留下來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受胎告知》、《下十字架》、《最後的審判》和《一個年輕的婦女肖像》等。波茨的重要作品是為魯汶市聖彼得教堂繪製的祭壇畫《最後的晚餐》,此畫被認為是當時尼德蘭繪畫中在宗教題材裏表現世俗生活的典型例子。波茨的重要作品還有《布拉台林祭壇畫》和《基督在西門家》等。
15世紀末至16世紀,尼德蘭繪畫藝術有了更大的發展,出現了吉羅姆·包西和彼得·勃魯蓋爾兩個著名畫家。包西的作品現存三十多幅,其中著名的有《切除結石》、《愚人船》、《魔術師》、《幹草車》、《聖安東尼的誘惑》等。
勃魯蓋爾(1525年—1569年)的藝術產生於16世紀60年代尼德蘭的資產階級革命的醞釀和爆發時期。他早期創作的作品有《七項罪狀》、《正義和博愛》、《尼德蘭諺語》、《兒童遊戲》、《發瘋的格列特》等等。成熟期的作品以描寫農村景象和農民的生活為主。《農民的舞蹈》、《農民的婚禮》(圖)是他成熟期描寫農民的代表作品,作品刻畫了尼德蘭農民豪放的性格,展示了他們充沛的活力。
勃魯蓋爾作為一個偉大的現實主義畫家,在尼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統治者的鬥爭中,始終沒有停止過戰鬥。為了表現西班牙士兵把革命者綁赴刑場,他畫了著名的《基督背負十字架》;為了揭露侵略者在尼德蘭農村中的苛捐雜稅,他畫了《伯利恒的戶口調查》;為了控訴西班牙統治者對以“破壞聖像運動”為旗幟的尼德蘭農民起義的殘酷鎮壓,他繪製了《伯利恒嬰兒的虐殺》。1568年,勃魯蓋爾又創作了《絞刑架下的舞蹈》、《懶漢之國》和《盲人》三幅充滿激情和富有教益的作品。
16世紀尼德蘭的文藝複興到勃魯蓋爾為止就宣告結束。尼德蘭革命之後,北部的荷蘭宣告獨立,而南部的佛蘭德斯仍處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此後,尼德蘭不同地區的美術朝著各自不同的道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