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19世紀歐洲繪畫1(3 / 3)

1883年初,一直受癱瘓症困擾的馬奈終於臥床不起,4月,馬奈在巴黎去世,被安葬在帕西墓地。

莫奈(1840—1926),他是印象主義最典型的畫家;也是印象主義繪畫運動的發起者和領導者,人稱“印象派之父”。第一次看到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大膽而直率的畫風使他十分讚賞等。後來又受到巴比鬆畫派的杜比尼和特羅容很深的影響。

1865年—1870年是莫奈藝術創作的早期。這時他已經開始使用印象主義畫派特有的碎筆觸作畫,1873年,他創作的《印象·日出》(圖)就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19世紀90年代,莫奈對不同季節,一天之內不同的時辰,天氣情況以及不斷變化的光線和氣氛都作了認真的研究,畫了幾組成套的畫,如《幹草垛》、《盧昂大教堂》,《睡蓮》(圖)等等,都是同一主題,使不同時間下光線變換無窮的外觀映象展現在人們眼前。

雷諾阿(1841—1919),出身貧寒,最初從事過瓷器繪畫,這種實踐對形成他甜美的風格和流暢的筆法有所作用。他是繼安格爾之後,又一位以畫人物尤其是青年婦女和兒童著名的大畫家,還喜歡畫女性裸體。他在肖像畫和裸體畫中嚐試運用印象主義的方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他的印象主義風格的代表作有《包廂》、《遊船上的午餐》、《紅磨坊街的舞會》(圖)等。

投入印象主義運動而又頗具特色的另一位畫家,是出身富貴之家,受過良好教育的德加(1834—1917),他的藝術和其他印象派畫家有所不同,以表現人物動態、尤其是芭蕾舞女的活動見長,也善於畫室內群像。在注重色彩的同時,很注意構圖,並且注重造型,代表作有《舞蹈課》、《芭蕾舞中的姆裏·菲奧克爾》、《苦艾酒》、《熨衣婦》等。

印象派元老之一,畢沙羅(1830—1903)也是一位著名的風景畫家,他以厚重的筆觸在畫布上精心擺放著不同的色彩,樸實的再現了法國的自然風光。他的作品主要是風景畫,而且多是農村風景。代表作有描繪農村風景的《蓬圖瓦茲的紅屋頂》、《菜園和鮮花盛開的果樹、春、蓬圖瓦茲》等。描繪城市風光的代表作以他晚年所畫的《雨中的法蘭西劇院廣場》最著名。70年代後期,受“新印象主義”畫家修拉點彩畫法的影響,畫了一些點彩派作品。如1881年創作的《拿樹丫的農家姑娘》就是這類作品。

另一位著名的印象主義風景畫家是西斯萊(1839—1899),他對光色十分敏感,他主要是畫風景,代表作有《馬爾港的洪水》、《洪水泛濫中的小舟》等。

在印象主義之後,在法國又出現了“新印象主義”,又稱“新印象畫派”。這是印象主義繪畫極盛時期發展起來的一個支派,主要代表畫家是修拉和西涅克。

修拉(1859—1891)是新印象主義流派的創始人。他運用的筆觸是圓形小點,故人們稱他為點彩派畫家。他的代表作品是他1866年創作的《大碗島初夏星期天的下午》(圖),在這幅畫上充分地表現出他那富有特色的畫風。這一作品也是新印象主義最典型的作品。

修拉死後,西涅克(1863—1935)繼承並發展了修拉新印象主義畫風,他運用長方形的筆觸描繪巴黎城市風光和鄉間景色,特別是許多水上風光。在運用並置的色點表現各種景物時,顯得更加大膽。他的作品很像是歐洲中世紀五彩繽紛的鑲嵌畫。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勒珊蕾利的水浴場》和《亞威農的教皇宮》等。

後期印象主義畫派是19世紀末期緊接印象派和新印象派之後出現的一個流派。這一派畫家反對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片麵追求客觀表現及外光和色彩,主張重新重視美術中形成的觀念和強調作者主觀的重要性。他們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客觀物象,要滲透作者的主觀感情和情緒。代表畫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

塞尚(1839—1906)是後印象主義的重要人物。他出生於普羅旺斯的埃克斯,塞尚童年就喜歡繪畫,十歲時寄宿學校,受神父的啟示開始學習繪畫。早期曾參加印象主義的畫展,與印象主義畫家過從甚密。在尊重印象主義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時,他專注於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的表現。他一生作品很多,有肖像畫、風景和靜物畫,其中以靜物畫最為突出。尤其是那些由他自由擺布的蘋果。在這類靜物畫中,他能夠隻憑形、色、線自由的表達他的心理狀態,創造不同視角的異質空間,實現繪畫諸因素的完美和諧。

與塞尚的畫中那種理智性和構築性不同,後印象主義畫家中同時也發展了平麵的裝飾性和個性強烈的表現性。最重要的畫家就是凡·高與高更。

凡·高(1853—1890)出生在荷蘭農村一個窮苦的牧師家庭,在農村度過了他的童年。

1888年2月凡·高移居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在阿爾的12個月,既是他一生中創作最輝煌的時期也是他一生中最悲淒的階段。在那裏他畫了大量烈日下輝耀的麥田、向日葵、開花的果樹以及室內外景色等。凡·高喜歡畫向日葵,在他的這類作—品中凡·高以強烈刺激的視覺和感情色調,以急速蜿蜒的粗大筆觸,構成畫麵一種緊張的運動感。他的代表作品有《黃麥子》、《畫家的居室》、《阿拉斯之橋》、《收獲》、《梨花》、《星月野》(圖)等。

但由於長期過著貧困的生活和在藝術上的忘我鑽研,使他天生脆弱而又容易興奮的神經在受到外在的激動時,而不能駕馭自己,終於發展成嚴重的瘋狂病,而此時正是他藝術創作上的黃金時期,由於精神病的間斷性發作,使他的創作受到極大的影響,後來由於不堪忍受精神病所帶來的極大痛苦,用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高更(1848—1903),1848年生於巴黎。早年曾當過海員,後在海軍服役,1871年到了巴黎當上股票經紀人,成為一個富裕的銀行家。但是由於他喜歡繪畫,把大部分時間用來搞美術,因而成為一個業餘畫家。1883年後他完全放棄了自己的銀行職業,全身心投入了繪畫事業。高更一生的作品很多,主要代表作品為《手捧紅果的女人》、《雅克與天使搏鬥》、《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裏去?》(圖)等。

後印象主義畫家的藝術表現手法,雖然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藝術追求,但他們強調“按主觀理性來表現精神上的”自我“印象”,卻是完全一致的,他們的作品對20世紀西方現代派繪畫的誕生,有著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