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塞蒂(1828—1882)或許是拉斐爾前派中最有特色的畫家。他是—位傑出的詩人,抒情詩人的氣質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種頗為動人的夢幻般情調。不拘成法、單純而又奇特的《聖母領報》(1850,圖),於宗教情緒中揉入了對性愛的迷戀,體現出他藝術的基本特色。
19世紀德國繪畫
浪漫主義流派
19世紀前半葉的德國繪畫藝術中,浪漫主義流派占主導地位,主要表現在風景畫上。
早期浪漫主義在風景畫上的代表是弗裏德裏希。卡斯帕爾·大衛德·弗裏德裏希(1774—1840),他與英國著名風景畫家康斯太勃爾、透納一起成為風景畫的新道路開拓者,
弗裏德裏希與當時歐洲大部分畫家不同,他是在北歐國家丹麥接受美術教育的。弗裏德裏希的風景畫是他心靈的寫照,他像一些德國浪漫主義文人一樣,迷戀於那些所謂“詩意盎然的景象”,如荒原、古寺、落日、月夜、森林等,這一切構成了他筆下具有象征意味和感情色彩的繪畫世界。這種愛好再加上對文學性的強調,無疑影響了他的成就。
弗裏德裏希偏愛逆光中的風景,他這樣的作品往往具有一種神秘的象征性,含有濃重的宗教情緒。《山上的十字架》(1808,圖)就是一件具有典型意義的作品,它也是最初用於祭壇的風景畫。
現實主義繪畫
19世紀30年代德國開始了工業革命,伴之而來的是德國現實主義藝術興起,它開始於40年代,50至70年代經曆了繁榮期,產生了不少頗有影響的畫家。以阿道夫·馮·門采爾(1815—1905)最為著名。
門采爾出生在東德布萊斯勞的一個石印工場主的家庭,他一生的作品創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盛期和晚期。
門采爾的早期作品多為石版畫。他的《排特烈大帝的曆史》的插圖,是他初期創作的優秀作品。後來又致力於風俗畫的創作,他的風俗畫代表作有《巴黎的生活》、《在秋依爾的午後》和《回憶盧森堡花園》。
進入70年代以後,是畫家的創作盛期階段。在這一時期,他於1875年創作了他最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品《軋鐵工廠》(土2)。這幅作品第一次用油畫形式反映了現代工業生產的場景,深刻地表現了工人生活與工業生產,是門采爾的藝術作品中的不朽之作。
80年代至90年代是門采爾藝術創作的晚期。在這個時期,他大多從事肖像畫創作,其中以老年人形象為主。
19世紀下半期的德國畫家
1948年革命前後,德國畫壇十分活躍,各個地方畫派紛紛興起,除了像門采爾那樣的現實主義大師外,還有一大批優秀的藝術家為繁榮德國的美術事業做出了貢獻。值得提到的畫家有威廉·萊布爾、克林格爾和裏貝曼以及象征主義畫家勃克林等。
威廉·萊布爾(1844—1901)是慕尼黑畫派的著名畫家,以肖像畫和農民肖像創作為主。代表作有《讀報的女農民》、《酒店談心》、《獵人》、《農村政治家》、《教堂中的農婦》等,這些作品散發著濃鬱的鄉土氣息。
馬克思·克林格爾是19世紀末期德國批判現實主義繪畫的代表畫家。他把自己的人生觀和對不平等現象的憤懣統統傾注在他的藝術作品之中,其代表作是由《需要和金錢》、《舞女》、《結局——街巷之夜》等組成的《生活》組畫。
裏貝曼(1847年—1935年)主要從事風俗畫創作,他以一種同情的心理和樸實無華的手法,創作了一大批表現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風俗畫作品。代表作有《拔鵝毛的女工們》、《曬衣裳》、《阿姆斯特丹的孤女們》、《補網女工》、《荷蘭的村街》、《織麻女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