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社會迅猛發展迎來了資產階級的工業革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的思維方式及生活習慣也隨之而改變。隨著人們對世界及對自然的認識,特別是對東方世界藝術的認識,歐洲的藝術家們得到了啟發。他們紛紛從民間藝術、中世紀藝術、東方藝術、非洲藝術、中東藝術中汲取營養。打破舊有的傳統模式是當時歐洲藝術家的普遍願望,20世紀上半葉西方現代藝術在觀念上發生著巨大的變化。19世紀照相術的發明,使再現的寫實主義繪畫被攝影取代,繪畫必然另擇其路,由再現走向表現,由寫客觀物質的形態走向表現畫家自我內在精神為追求。於是後印象派畫家率先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強調主觀精神表現,塞尚開始以上觀概括對象,遠離客觀模仿;凡·高則以極富激情的色彩和筆觸表現個人內心的強烈情感;高更卻以象征性、神秘感表現自己思索中的叮視形象,他們共同開創了西方現代美術的先河。
象征主義、表現主義與立體主義
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運動是19世紀末在歐洲和印象主義並行的藝術運動,它首先興起於法國的一種藝術思潮。象征派強調感覺,反對理性,注重主觀,忽視客觀。這一畫派采用象征、寓意的手法,表現夢境、黑夜和病態,甚至歌頌死亡。巴黎象征主義運動的發展期,影響最大的三個藝術家是:居斯塔夫·莫羅、皮維斯·德·夏凡納和奧迪隆·雷東。
莫羅是象征主義繪畫的傑出的代表,在歐洲美術史上影響深遠,莫羅的作品大多是宗教傳說和神話故事,但他賦予以新的意圖和象征意義。莫代表作有《莎樂美》,《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圖1301等,在法國畫壇上,夏凡納和霄東是與奠羅象征派藝術同享聲譽的畫家,夏凡納是當時著名的裝飾壁畫家,他的作品帶有明顯的象征與抽象的性質,其裝飾壁畫主要以寓意,神話和宗教為題材,代表作有壁畫《聖日內夫埃瓦——巴黎的保護者》等,雷東的創作則表現鬼怪幽靈,表現幻想甚至死亡的主題。
19世紀末期,象征派不僅在法國,甚至在歐洲不少國家廣為流行,英國是除法國外象征主義繪畫流行的國家,其象征主義畫家有:瓦茲,伯思·瓊斯和比亞茲等。歐洲其他國家也有象征主義繪畫;思索爾(比利時),蒙克(挪威),勃克林(瑞士),克林格爾(德國),克裏姆特(奧地利),塞岡蒂尼(意大利),弗魯貝爾(俄國)都是象征主義的有代表性的藝術家。
表現主義
20世紀初期流行於歐洲的藝術流派,其最重要的先驅是凡·高,這個流派的藝術強調表現自我感受和主觀意象,在表現形式上,以過分誇張的形體和色彩發泄內心的苦悶,謀求宮能刺激。
表現派的精神領袖愛德華·蒙克(1863—1944)是北歐小國挪威人。現代最著名的表現主義繪畫大師之一。
蒙克19歲那年進入克裏斯蒂安工藝美術學校開始學畫,22歲時來到巴黎,與高更和勞特累克有密切的交往,並參加新藝術運動的設計和討論活動。這一時期他拋棄了自然主義的畫風,開始轉向表現主義。蒙克對表現主義影響最深的是居住在柏林18年間的創作活動。這一時期作品中的人物往往都是些在憂鬱、驚恐、彷徨狀態下的一些喪魂失魄的形象,畫麵上那些扭曲的線條、神秘的色彩,都充滿表現主義的特征。
《呐喊》(圖)是蒙克一生最著名的組畫《生命》中的一幅,蒙克運用了奇特的造型和動蕩不安的線條、燃燒的紅色以及象征死亡的黑色,表現了畫家內心恐懼的情感。
德國表現主義的第一個社團是1905年在德累斯頓成立的“橋社”,這個社團的青年人憑著樂觀主義的熱情與改革社會與藝術的信念,走到了一起。橋社的不少畫家畫裸體和風景,表現人和自然的原始性,歌頌性解放。代表畫家有:羅爾夫斯、科林德、黑克爾等。1913年,橋社因內部意見不一致導致分裂。
德國表現主義的第二個社團是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的“青騎士社”,代表人物有康定斯基、馬爾克等。
表現主義風格在歐洲其他國家也有明顯的表現,產生於奧地利的維也納分離派及其代表人物克裏姆特(GustaveKlimt,1862—1918)在20世紀初發展象征主義和表現主義畫風上頗有貢獻。在他的作品中構圖嚴謹細致,除人物麵部和身體裸露部分外,其餘的服飾和背景都充滿著抽象的幾何圖案,這種修長變形與寫實相結合的造型,被包圍在充滿抽象、象征甚至神秘意味的氣氛中,具有裝飾效果。
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一反過去以傳統的透視法,遠近縮小法、體積表現法、明暗對照法和許多由來已久的模擬自然的理論,以多視點、多角度表現了一個暫新的現實境界。立體主義的主將是畢加索(PabloPicasso,1881—1973)(圖)和布拉克(GeorgesBraque,1882一1963)。立體主義的活躍期是1907年至1914年。
畢加索1881年10月26日生於西班牙的馬拉加。1900年他第一次去巴黎,1904年在巴黎定居。在創作《亞維農少女》之前,他經曆了“藍色時期”(1901—1904)和“粉紅色時期”(1903一1905),然後又在1905年下半年進入他的第一個古典主義階段,使他得以重新估價希臘一文藝複興的空間概念。
這一段時間的代表作品主要有《兩姐妹》(1902年)、《養猴子的雜技演員之家》(1905年)。1907年,25歲的畢加索創作了《亞維農少女》(圖)。這幅畫在現代藝術史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它意味著繪畫對自然表麵現象的全麵突破。畢加索用《亞維農少女》完全突破了傳統和習慣的畫法而創造了一個體現“現代”的形象,邁出了立體主義的決定性一步。
此後,畢加索立體主義方法更趨成熟,1909年後,他進入“分析立體主義”(1909一1911)和“綜合立體主義”(1912一1914)階段。這一階段的著名作品有《彈曼陀林的少女》(1910),立體主義之後的畢加索,能反映其各藝術階段麵貌的作品有《泉邊三浴女》(1921)、《三位音樂家》(1921)(圖)。
畢加索豐富的創造性和大膽的冒險、探索精神以及戲劇性生涯,使他的名字幾乎成了西方現代藝術的代名詞和廣告牌,毫無疑問,他是一個給予西方20世紀現代藝術以巨大推動的藝術大師。
立體主義的重要畫家還有格裏斯(JusnGris,1887一1927),其作品更注重畫麵結構的韻律感,代表作品(醜角)(1919)曾來華展出。立體主義的另一重要畫家是萊熱(FernandLeger,1881—1955)他在作品中試圖表現帶有現代性的機械的美與力,其獨創性已使其創作超越了立體主義範圍,代表作有《玩牌者》(1917),(室內的婦女>(1922)(圖)、《建築工人》(1950)等。
納比派、野獸派與未來派
納比派
納比派(Nabis)是1889年在法國巴黎的朱利安學院所成立的畫會,是一個十分活躍的藝術團體。其代表畫家有德尼(1870—1943),維亞爾(1868—1940),波納爾(1887—1947)等。
維亞爾是納比派中富有特色的藝術家他的繪畫題材大都局限於自己所熟悉的人物和環境,多半是中產階級的家庭主婦,她們或是縫紉刺繡,或是讀書閑談,或操勞家務,給人以悠閑、平和和雅致的感覺。他為巴黎卡勞宮創作的《舞蹈》和與魯賽爾一起為日內瓦國際聯盟大廈畫的紀念性壁畫《巴克司·努脫裏克斯》,幾乎為他贏得了終生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