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20世紀現代繪畫(2 / 3)

納比派的活動時期大約延續了十年左右,共舉行了17次展覽,成果顯著。

野獸派

野獸派是20世紀流行在法國的一個美術流派,又稱野獸主義。1905年的法國秋季沙龍展中,評審委員會選入了幾位新派畫家的作品,另辟一展室展出,人們發現有一件類似文藝複興時期風格的古典雕塑作品,被放置在布滿了色彩強烈、用筆狂放的新派作品的展廳中,於是批評家沃塞勒幽默地稱這件作品掉在野獸群裏了。野獸派從此得名。

野獸派實際上是三群藝術家的合稱。一是來自象征派畫家摩羅畫室的馬蒂斯、路奧和馬爾開,第二群是來自夏杜工作室的弗拉芒克和德朗,第三群指法國北部的勃拉克和杜菲。野獸派藝術家僅維持了3年時間,此後便分道揚鑣,尋求各自的藝術道路了。馬蒂斯是唯一堅持自己原有畫風的藝術家,他又是這群年輕人中的長者和核心人物,因此被視為野獸派的代表。

亨利·馬蒂斯(HenriMoatisse,1869—1954)早年學習法律,曾在法律公證處謀事,1892年他因病住院,遂開始學畫,隨後便放棄了法律,決心致力於繪畫,他先進入巴黎朱利安學院,短期受業千古典派畫家布格羅,第二年他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失敗,隻好在一所裝飾美術學校夜校部學習,直到1895年被摩羅畫室所接受,在摩羅畫室他結識了路奧、馬爾開和芒根等人。摩羅是位象征主義者,也是一位好教師,他鼓勵學生探索自己的藝術道路,不圃於某種風格的束縛。馬蒂斯在繪畫和雕刻中大脂嚐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馬蒂斯藝術風格的突出特點是強調色彩在繪畫中的作用,摒棄傳統色彩的光影和明暗,用單純的色彩構成平麵而和諧的畫麵。他認為繪畫就是應該通過色彩來表現藝術家的感情,於是他排除傳統藝術的模仿再現,強調色彩的表現性,並且帶有法國藝術傳統的和諧與優雅。馬蒂斯曾受到後印象派和日本版畫的影響,他的繪畫大致有兩類不同的風格,一種如“戴帽子的婦人”,筆觸明顯,用色自由大膽。以主觀抽象的色塊、形狀及自由的線條來構成誇張的形象,而並不顧及自然對象。另一類畫如“舞蹈”,完全追求色彩的單純化、平麵裝飾趣味和線條的節奏感。

馬蒂斯作品的主題也較單純。大多是人體、肖像、靜物和風景,或是表現生活的歡快,比起高更、雷東等人的神秘和象征主題來,更能為人所接受。

2O世紀50年代,馬蒂斯開始從事剪紙創作,當時他患有嚴重的關節炎。雙手已不能作畫,他的剪紙創作把早年簡練單純的色彩和平麵裝飾風格發展到了頂點。盡管他直接用剪刀,和色紙創作,工具材料極簡單,效果卻異常強烈、生動,他作品的率真和單純,往往使人聯想到兒童畫的天真。

馬蒂斯的主要作品有壁畫《舞蹈》(1910),油畫《紅色的和諧》,《馬蒂斯夫人像》(1905),《藍衣婦女》(1937)等等。

未來派

未來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產生於意大利的一個文藝運動。它在意大利詩人馬利奈·蒂(Marinetti1876—1944)的影響下誕生,未來派受到法國印象派和立體派的極大影響。但這一派藝術家並未找到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他們的思想,於是他們借用印象派的色彩、新印象派的點彩和立體派的某些形式,構成自己的形式語言。他們的繪畫有繽紛的色彩和處於永不停歇的運動之中的世界。他們常以高速行駛的火車、汽車以及運動中的人物、動作作為創作對象,其中有些藝術家甚至崇尚戰爭,有人還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死沙場。

未來派最主要的藝術家有波居尼、巴拉、塞維裏尼等人。

安貝爾托·波居尼(UmbertoBoccioni1882—1916)是一位博覽群書、才華橫溢的藝術家,也是未來派的重要理論家和靈魂,波居尼是未來派最有才華的藝術家,可惜他在藝術上沒有得到充分發展,當一戰爆發時他自願入伍,1916年他正值年富力強之時戰死於意大利前線,年僅34歲。主要代表作品有油畫《城市的崛起》(1911)、《內心狀態之一:告別》(1911)等等。

巴拉(GiacomoBalla1871一1958)是未來派中較年長的藝術家,他喜歡把不同時空中的動態過程並置在一幅畫麵上,力圖在觀者的視覺上造成運動感,把時間因素引入到繪畫中,巴拉也是一位抒情的畫家,他的運動感作品帶有輕鬆的氣氛。主要作品有《女人與狗》(1912)、《快速飛翔》(1913),《路燈一光的研究》(1912)等。

塞維裏尼(GinoSeverini1883—1966)喜歡運用新印象派式的色彩技法和立體派的形體分析來表現未來派的運動感和速度。主要作品有“藍色的舞女”、“塔巴林舞會有動態的象形文字”(1912)、“光的球形膨脹”(1914)。

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

達達主義

“達達”這個名字本身就意味著荒誕離奇。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些逃避這場戰爭的文學家、音樂家和畫家,來到了中立國瑞士,蘇黎世這個自由世界成了他們活動的中心。他們大都是20來歲的青年人,其中,有德國作家巴爾和胡森貝克,羅馬尼亞詩人紮臘,羅馬尼亞畫家兼雕刻家揚科,德國畫家赫特爾,還有蘇黎世其他有關的詩人和藝術家。他們抨擊西方藝術的傳統與偏見,用消極的、無政府主義的破壞性形式,來表達他們對於蔓延著歇斯底裏和瘋狂戰爭的反應。

20世紀初,達達主義影響到蘇黎世、巴黎、紐約和德國等國家和城市。代表藝術家有杜尚、阿爾普、雷依等。杜尚就是巴黎達達和紐約達達的重要代表。

馬賽爾·杜尚(1887—1968)出生於法國巴黎阡近的布蘭維爾一個藝術世家,祖父是畫家,兄弟姐妹都是藝術家。1911年他受立體主義和未來主義的影響創作了《下樓梯的裸女,第2號》。後又以達達方式創作了他那奇思怪想的作品《被單身漢們剝光了衣服的新娘》(又名《大鏡子》)。但都沒有受到歡迎,因此他在1919年,再次作出了反傳統的“惡作劇”,他在達·芬奇《蒙娜麗莎》的照片上,畫上小胡子,對傳統藝術開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玩笑,以達到嘲弄傳統藝術的目的。杜尚之所以要這樣做,不光是表示對藝術的不恭,而且是表示對人的理性的不恭,反理性才是杜尚的思想實質。

超現實主義

超現實主義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盛行於歐洲的文學藝術運動,它脫胎於達達主義。

超現實主義畫家主要有恩斯特、米羅、馬格裏特、保爾·沃爾德、唐吉、奧本海姆、塞利格曼以及達利等。

馬克斯·恩斯特(1891—1976)出生於德國科隆。父親是聾啞學校老師兼業餘畫家。開始恩斯特在波恩大學學習哲學和心理學,打算做個精神病醫生。但當他結識了一些畫家之後,便下決心要成為一個有創見的畫家。

他創作的《雨後的歐羅巴》是用“摹拓法”完成的。在希臘神話中,歐羅巴是腓尼基的美人,宙斯早就對她垂涎欲滴,最後終於把她拐騙到手。但在這裏,美人已變成了化石,生命被熔化在岩漿之中,一切都趨於死亡和礦物化。這件作品創作於二次大戰高潮時期,雖然畫麵形象離奇,但對戰爭的恐怖與憎惡,也是顯而易見的。

霍安·米羅(1893—1983)是西班牙加泰隆人,生於靠近巴塞羅那的蒙托羅依各。這位身材矮小、有一雙碧藍眼睛的藝術家不同凡響,他是超現實主義的偉大天才,20世紀的繪畫大師。

《托兒所的裝飾畫》,這是米羅作品中一幅最大的作品。畫麵上,在鮮藍色的背景上,畫了兩個用黑色和紅色組成的大怪物,但這些野獸卻並不怎麼嚇人,中間的兒童似乎在和它們做遊戲。在藝術家心目中,即使是最凶殘的野獸,也具有一種善良的人性,它體現了藝術家那慈祥的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