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拉琴和奧洛斯的使用有嚴格的區別。裏拉琴用以祭祀阿波羅神(太陽神),奧洛斯用於祭祀狄奧尼索斯神(酒神)。
古羅馬的音樂
古羅馬人善長征戰,崇尚武力,粗獷強悍,強調權威紀律,其文化特征缺乏古希臘文化充滿藝術情調的高雅品格。音樂藝術在古羅馬人那裏,蛻變成一種僅是為了感官滿足的手段。其音樂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朝向實用化、典禮化方麵發展,集體性的軍樂以及儀式遊行音樂非常普及。為了增大樂器音量,樂器的體型擴展,銅製的大號(tuba)用於軍樂,管長1米多。出現最早的水壓管風琴(hydraulos),通過水的壓力送風發聲,音量宏大。它最初作為觀賞角鬥時的伴奏,後常用於戲院、劇場、家庭演奏。
音樂在羅馬是教養和身份的象征,在貴族私人家庭中為顯示身份和地位的各種音樂活動非常普及。羅馬皇帝尼祿(Nem,37—68)是羅馬貴族崇拜和仿效希臘音樂的典型代表,他學習繪畫、音樂、雕塑、詩歌並自己譜曲,希望自己進入真正的藝術家行列,成為一個專業的音樂家,並多次親自登台參加演出。
此外,尼祿恢複了古希臘競技會傳統,定期舉行以音樂比賽為重點的“神聖節日”競技會。羅馬人把音樂引入到社會活動的各個方麵——勞動、娛樂、禮拜,他們創作喜慶歌曲、諷刺歌曲、愛情歌曲和飲酒歌曲。任何公共場合,不論宗教集會還是劇場娛樂都少不了音樂,當時,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之間沒有任何區別。
古羅馬人重視音樂的驅魔作用,祭典和其他禮儀活動中頻繁使用音樂。他們又尚武好戰,軍樂豐寓。隨著希臘戲劇的傳入,羅馬的戲劇(笑劇、啞劇)也配以獨唱、重唱音樂。至於日常生活中的民歌、勞動歌曲、器樂曲等就更為流行,其中包括劃船、收割,采葡萄、紡織、宴會、喪禮時唱的歌,以及搖籃歌。生日歌、婚禮歌、情歌,等等。
羅馬人的樂器有各種號角,如長號、布契那、裏圖烏斯號等。這些號除用於禮儀外,多用於軍樂以示報警、拔營、衝鋒或撤退等。帶指孔的管樂梯比亞也是禮儀樂器,用於驅散邪惡和鬼魂等。希臘的裏拉琴及各種鼓類傳到羅馬後得到發展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