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封建社會從公元5世紀中後期(約450年)到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年)為止,共約1200年。一般文化史上把從公元5世紀至15世紀中葉文藝複興運動進入高潮以前稱為“中世紀”;這個時期宗教占據著統治地位,支配著社會意識形態,桎梏著整個文化藝術。當時的藝術中心是教堂,主要有聖·阿德曼教堂、聖·加爾教堂等。音樂的主要功能是宣傳教義,創作、表演宗教作品都是在教堂進行。
中世紀的樂器
中世紀保留了古羅馬時代的裏拉琴及許多其他樂器。但較有特點是豎琴。
弓弦樂器主要是提琴,13世紀起有五根弦,其中一根作固定持續音之用,流浪藝人用得最多。10世紀出現了一種輪擦琴(organistrum)由三條弦用曲柄轉動輪子,然後用一套杆棍代替手指彈奏。撥弦樂器有索爾特裏琴(psaltery,)和琉特琴(lute),這些樂器9世紀從阿拉伯傳入西班牙,但到文藝複興之前,尚未廣泛流行。
管樂有豎笛(recorder)及橫笛(transverseflute),肖姆雙簧管(shawm),小號,圓號(貴族使用),風笛(民間使用)等。打擊樂鼓類,12世紀起使用,主要為歌唱者和舞蹈擊拍節奏。
西方中世紀最突出的樂器當屬大管風琴。管風琴的曆史淵源十分長久。公元3世紀希臘、羅馬時代就有管風琴的雛形,稱水力風琴。中世紀的管風琴是在拜占庭管風琴和阿拉伯管風琴基礎上發展的。此外,歐洲這個期間還發展了便攜式和固定式兩種小型的管風琴。
中世紀中期,便攜式管風琴相當流行,大管風琴普遍地在大教堂興建的同時被裝設。14世紀末,德國的管風琴產生了踏板鍵盤。15世紀初,可用機械方式由演奏者任意選擇不同管子的音響,並增加了第二排鍵盤。鍵盤樂器及管風琴的普遍使用,對歐洲音樂,特別是複調音樂的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使不同音高、不同節奏的幾個不同旋律得以在同一件樂器上同時進行,而且技巧越來越複雜。
中世紀後期有聲音高昂響亮的和比較低沉柔和的樂器。但當時樂器聲音的“高”與“低”不是指音高,而是指音量的大小。因此我們在這裏就采用他們的劃分辦法進行介紹:“低”音柔和的樂器有豎琴,輪擦琴、琉特琴、索爾特裏琴、便攜式管風琴、橫笛和豎笛等等;“高”音響亮的樂器有肖姆雙簧管、短號(cornet)、拉管小號(slidetrumpet)、薩克布號(sackbut,長號的前身,管腔直徑較小,音色比長號輕盈)等。打擊樂有定音鼓、小鍾、鈸等,它們在各種合奏中被普遍使用。
格裏戈利聖詠
在羅馬,6世紀出現了教會的合唱團,8世紀又出現了一所聖樂學校,專門訓練教會的歌手。當時最突出的是羅馬教會聖詠,又稱格裏戈利聖詠,由教皇格裏戈利一世(GregorytheGreat590—604在位)得名。
格裏戈利聖詠是男聲用拉丁文唱的單聲部旋律,無伴奏。其音樂講求客觀,無個性,帶有超俗出世的性質。這種聖詠用於羅馬教會的禮儀——日課和彌撒。
作為中世紀的主體音樂,格裏高利聖詠在歐洲得到廣泛的傳播。公元11世紀,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的宗教音樂基本統一。公元16世紀以前歐洲大量音樂作品都與聖詠相聯係。盡管中世紀後期格裏高利聖詠宗教功能的影響,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減弱,然而它所形成的音樂文化傳統影響是深遠的。
格裏高利聖詠的詞有取自聖經的,也有不是聖經的;有散文體的,也有詩歌體的。演唱方式有對唱式的(antiphonal,兩組合唱互相交替演唱)、應答式的(responsorial,領唱與合唱交替)和獨唱或者齊唱的。在音樂與詞的關係上有三種類型:(1)音節風格(SyllabicStyle)。一個拉丁語音節對一個音,多為宣敘性音調。(2)花唱風格(melismaticstyle)。在一個音節上有長拖腔的。如彌撒中的垂憐經和阿萊路亞(Al—leluia),後者為宗教歡呼歌,在歌中僅有的阿萊路亞一詞的最後一個音節往往有很長的拖腔。它是聖詠中音樂最富創造性的一種類型。(3)介於前兩種之間的音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