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裏戈利聖詠采用八個調式以構成音階,每個調式裏麵,音與音之間的距離(全音、半音)結構有所不同。它們是用羅馬數碼作標記的,單數稱正調式,雙數稱副調式,共八個。與正調式相關的副調式,位置在其下方四度。所有的調式除有一個結束音外,還有一個中心音(或稱朗誦音)。相關的一對副調式的結束音相同,但它們的中心音卻不同:正調式的中心音在結束音的上方五度,副調式的中心音在其相關正調式中心音的下方三度。
格裏高利聖詠的調式有八種類型,多裏亞、弗裏基亞、利地亞、混合利地亞四種正格調式,以及它們分別派生出的四種變格調式,名稱借用了古希臘調式,但與古希臘調式根本不同。
複調音樂的產生
歐洲中世紀音樂的最大特征之一,是複調音樂的誕生。它是在中世紀中期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再大規模的哥特式教堂的興建及教堂合唱團的發展和管風琴的建成,在繪畫中產生了透視學等背景下產生的。可以說,當時,在歐洲的文化裏,視覺和聽覺兩種藝術在同一時間內都向縱深的方向,立體的方向發展了
最早的複調音樂的形式主要有三種:奧爾加農、康都克特和經文歌。下麵分別介紹它們的演變過程。
早在7世紀初,在天主教會中就有些僧侶音樂家對在格列高利聖詠上加上另一聲部的伴奏感興趣,並進行了一些試驗。但實際使用複音音樂是在9世紀。當時,一些僧侶音樂家嚐試在格列高利聖詠的下方加上一個平行四度或五度的聲部,這一變化,就把格列高利聖詠的單音音樂變成了複音音樂。這種簡單的複音形式稱為“奧爾加農”(Organum,也有人譯為平行調)。
奧爾加農產生於法國的利摩日,並且似乎一直被限製由少數演唱對答吟唱讚美詩和特定彌撒部分的技術高音的歌手所演唱。最初的奧爾加農多為二聲部,它在巴黎聖母院發展到了最高水平。12世紀後半葉,法國的首都巴黎一帶在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開始成為一個知識和藝術的中心。在新建的巴黎聖母院中產生了一種複調音樂的傳統,其深遠的影響長達一百多年,這就是巴黎聖母院樂派。這個樂派的兩位最傑出的作曲家就是萊奧南(Leoninus)和佩羅蒂。在那裏,第三、甚至第四聲部被增加到原來的單旋律聖歌上。萊奧南曾創作了大量的奧爾加農,其中最有名的一本歌集為《奧爾加農總集》,是按天主教全年節日創作的,全部歌曲皆屬於二聲部花腔式的奧爾加農。到了11世紀末,有些僧侶音樂家又嚐試把平行曲調加在聖詠的上方,由平行至斜行,漸漸又至反向進行。反向進行被肯定以後,複音音樂的另一種重要形式就產生了,這就是“康都克特”(Discantus),也有人譯為“反行調”)。
康都克特(conductus)是采用了一些近似宗教禮儀音樂的材料(如讚美詩等)進行創作。康都克特的最大特點是其“定旋律”聲部不再采用教會聖詠及其他現成材料,而是作曲家新創作的曲調,它的幾個聲部都用相同的節奏,康都克特有二、三或四個聲部,其音域也比較狹窄,聲部間可以相互交錯,一般仍圍繞四、五度或八度這些當時認為是“協和的音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