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複興時期是指1450至1600年,約一百五十年的曆史。這個時期以人性解放和科學的發達為口號,為歐洲後來的啟蒙運動和近現代的科學、社會的發展做了準備。這時的音樂家在人文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對複調音樂進行了發展和變革,聲樂與器樂逐漸分離而獨立發展。這一時期五線譜已得到完善,印刷術也運用到曲譜上,這都使音樂的傳播更加便利和廣泛。
文藝複興的代表作曲家有帕拉斯特裏那(Palestrina1524—1594),約欺坎·德·普雷(Josquindesprez1450—1521),杜費(Dufay1400—1474),奧爾根(JohannesOkeghem1430—1495),拉梭(Lassus1932—1594)。這一時期的音樂式樣以教會音樂中的經文歌、彌撒曲和世俗音樂中的牧歌和香頌(Chanson)為代表,香頌意為歌曲。這一時期的主要流派有法國東南部的勃艮弟樂派和荷蘭的尼德蘭樂派。
此外,文藝複興時期的合唱音樂仍然不使用樂器,即使偶爾有一、兩件,也是加強某聲部,或者用樂器代替所缺的聲樂聲部而已。所以,後來人們把文藝複興的合唱叫做“無伴奏合唱的黃金時代”。
尼德蘭樂派
音樂方麵的文藝複興沒有發源於意大利,而是發源於北方的尼德蘭,即今日的法國北部、比利時、荷蘭等地,音樂史上稱尼德蘭樂派。該樂派又可細分為勃艮第樂派(第一尼德蘭樂派),和以後的佛蘭芒樂派(第二尼德蘭樂派)。
杜費和勃艮第樂派
14~15世紀之交,在今法國北部及比利時一帶的勃艮第公爵領地的音樂家們的創作中,出現了一種清徹、自然、明朗而和諧的音樂,史稱勃艮第樂派。主要音樂家是杜費和班舒瓦。他們吸取了英國作曲家鄧斯泰布爾等的風格,以三度或六度音程作為主要的旋律與和聲音程,不協和音作為經過式的修飾,形成了一種清新的風格。
杜費的創作包括歌謠曲、經文歌和彌撒曲等。其中彌撒曲在音樂史上有重要意義,因為:第一個將世俗的曲調作為一個主要的結構成分放在彌撒曲之中;第一個把經文歌四聲部的織體運用到彌撒曲的創作之中;第一個有規律地把彌撒曲寫成從下到上排列為低音、定旋律、與定旋律對位的聲部、最高音聲部的四個聲部的形式。這種四聲部形式就是我們今天一般四聲部合唱的標準聲部結構模式。而他晚期的四部彌撒曲中的最低音聲部逐漸成為帶有和聲意義的根音,這也是邁向後來“正規”四聲部織體的重要一步。在和聲方麵,他小心地控製不協和音的進行,將協和音程放在強拍,不協和音放在弱拍和經過句上,因此,他的音樂十分悅耳。
另一位勃艮第的作曲家班舒瓦的歌謠曲旋律優美動聽,音色明朗,其中一些愛情歌曲憂鬱傷感,帶有渴望的情緒,成為15世紀歌曲中最流行的。
以杜費和班舒瓦兩位作曲家為代表的勃艮第樂派廣泛吸收了歐洲各地的音樂因素,尤其是意大利的旋律、法國的節奏技法和英國的協和的和聲手法(後者尤以鄧斯泰布爾③為代表),注意使用三度、六度為主要的旋律音程,控製使用不協和音,對各聲部的寫作給予同等的地位,並有意識地注意旋律線的整體節奏等等,這樣使得該樂派的音樂風格趨於優美細膩,追求華麗和表現力,音響悅耳協和。
約斯堪·德·普雷和佛蘭芒樂派
從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文藝複興的音樂進入全盛時期,其代表人物是約斯堪·德·普雷。他屬於佛蘭芒樂派,即第二尼德蘭樂派。
約斯堪(JosquinDespres,約1440—1521)是一位國際性的音樂家,經常旅行就職,在世時就享有很高的聲譽,是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也是16世紀下半葉之前最重要的一位。他死後不久,他的作品在歐洲各地得到出版,全歐可見。當時的人稱他為“我們時代作曲家中的佼佼者”、”音樂家之父”等等。
約斯堪現在留存了約20部彌撒曲、27部世俗作品和百餘首經文歌。他的經文歌成就最為突出。他的經文歌中複調的各聲部都是平等的,並且用相互連鎖的辦法構成一種完整的形式,即主題由一個聲部領先,句子未完,第二聲部加進來模仿它,該句未完,第三聲部又加進來模仿之。每一個段落內部,各聲部也相互模仿。他還在《聖母頌》中采用了一對聲部與另一對聲部的對比,一段和聲織體與前後複調織體的對比等更複雜的技法。
約斯堪創造了模擬彌撒曲的手法。所謂模擬就是借用,即:在寫作彌撒曲時,不隻借用一首聖詠,而借用幾首現成的聖詠、彌撒曲或經文歌的曲調及其動機、呈示主題、應答主題、結構或樂思等等。
約斯堪的世俗歌曲以法國歌謠為主,他最擅長譜寫三、四、五、六聲部的歌謠曲。在創作中,注意使歌詞容易聽見和理解,把重音放在強拍和恰當的和聲位置上,同時也借用了當時新的對位技法,使每個聲部都有其獨立的旋律線,可聽而易唱,都有平等的重要性,並且更多地注意表現歌詞的情感和喜怒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