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古典時期音樂(3 / 3)

海頓的聲樂作品中,最突出的是他的清唱劇《創世紀》(1797—1798)和《四季》(1798—1801)。這兩部作品是他在倫敦聽了亨德爾的《彌撒亞》受感動和啟發後寫的。它們是啟蒙主義思想的生動體現。其中《四季》可以說已經完美地實現了清唱劇的世俗化。

海頓的音樂具有不朽的價值。因為它麵向現實,麵向人生,氣息清新,朝氣蓬勃,令人受到鼓舞;也因為它在作曲技術上奠定了歐洲古典時期的交響曲和室內樂的規範,從而形成了德奧音樂經久不衰的優良傳統。

莫紮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圖)

莫紮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斯堡一個宮廷樂師之家。他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音樂。從1762年起,在父親的帶領下,6歲的莫紮特和10歲的姐姐安娜開始了漫遊整個歐洲大陸的旅行演出。他們到過慕尼黑、法蘭克福、波恩、維也納、巴黎、倫敦、米蘭、波隆那、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阿姆斯特丹等等許多地方,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巨大的轟動!在奧地利國都維也納,他們被皇帝請進王宮進行表演。1772年,他回到自己的家鄉薩爾斯堡,在大主教的宮廷樂隊裏擔任首席樂師。由於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這段不穩定的雇傭關係終於在1781年結束,他毅然決定獨立自主,前往維也納定居,走上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

莫紮特的主要創作領域是歌劇。在他不到36年的一生中,有25年在從事歌劇創作,共寫了20餘部。他的歌劇既有舞台效果,又旋律性強,而且人物的個性又在音樂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莫紮特的歌劇多數是喜歌劇,采用意大利語和德語。他的喜歌劇既有幽默的,也有嚴肅的角色,歌劇中詠歎調和重唱的音樂情緒變化豐富。其中《費加羅的婚禮》取材於當時在奧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馬舍的話劇,歌劇腳本由意大利詩人L.達·蓬泰改編,1786年首演。

協奏曲是歌劇以外莫紮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體裁之一。他一生寫了50餘部各種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其中鋼琴協奏曲占有突出的地位,他一共寫了27部。

莫紮特一共還寫了約50部交響曲,其中41部有編號,並像其他作品那樣可以分為若幹組。他的交響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種不同音樂風格影響寫成的,因而帶有模仿的痕跡,如J.c.巴赫、海頓和以斯塔密茨為代表的曼海姆樂派的影響。

室內樂在莫紮特寫作的23首弦樂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獻給海頓的6首(K.387,421,428,464,465,458,1782—1785),它們從不同的側麵反映了莫紮特的思想和風格——真摯親切、明快開朗的性格和樂觀主義的精神狀態。

莫紮特寫了17部鋼琴奏鳴曲、6部小提琴奏鳴曲和35部鋼琴小提琴奏鳴曲,對古典奏鳴曲套曲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確立了維也納古典風格三個樂章的套曲形式。在鋼琴奏鳴曲方麵,他同海頓的創作一齊完成了從羽管鍵琴風格到鋼琴風格的過渡。他尤其喜歡為鋼琴寫作。

宗教音樂在莫紮特的作品中也占有很大比重,但並非他的主要成就。有人認為他最好的彌撒曲是《c小調彌撒曲》(K.427),寫於1782年他結婚之際,雖然未完成,但卻是出自他自己內心的需要有感而作的。

除上述各種體裁外,莫紮特還寫了大量的嬉遊曲、小夜曲、舞曲等。

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1770—1827)(圖)

貝多芬(1770—1827)出生於波恩,自幼學習彈琴,1787年曾到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並結識莫紮特。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和維也納體係的時代,歐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識此時正日益興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這些時代的特征,或歌頌英雄,或反對封建,爭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來。其主要作品有《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即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即第九交響曲)等。貝多芬的晚年十分淒涼,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但是,人民忘不了他,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的葬禮舉行時,有二千多人參加護靈。貝多芬對音樂的最重要貢獻是交響曲,因此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音樂史上通常將貝多芬的創作分為早期、成熟期、晚期三個時期。

早期是從1792年他到維也納至1802年(不含他在波恩創作的早期作品),是貝多芬確立自己風格的時期,主要包括10首鋼琴奏鳴曲、6首弦樂四重奏、2部交響曲、2部鋼琴協奏曲、《普羅米修士》話劇配樂等。

成熟期是從1803年《第三交響曲“英雄”》的創作至1815年左右。此間,貝多芬寫了第三至第八交響曲、歌劇《費德裏奧》、弦樂四重奏“拉蘇莫夫斯基”(作品59)、作品74、95等。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出作者對革命理想的熱烈追求和他的哲學思想。

晚期(1815—1827),貝多芬的創作體現了這位大師深邃的哲學思考和他在嚴酷的封建禁錮主義之下,仍堅定不移地為“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戰鬥不息。其音樂在前兩個時期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