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在維也納和巴黎學習學院派舞蹈。1927年回德國任福克旺藝術學校舞蹈係主任。這一時期的作品有《畫眉鳥的翅膀》、《13號房間》、《帕凡舞》、《彼得魯什卡》、《魔術》等作品。他在福克旺舞蹈劇院期間,先後創作、排練了《舞會》、《波羅維亞舞蹈》、《葛蓓莉婭》、《浪子回頭》、《普爾希納拉》等舞蹈。
尤斯的最佳代表作是《綠桌》,這一舞蹈是在德國現代舞中最有影響的作品,舞蹈以它強烈的反戰主題在巴黎國際舞蹈檔案館舉辦的編導大賽上,奪得金牌。此後,他離開德國,在英國及世界各地進行巡回活動。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七位英雄》、《民謠》、《鏡》、《今晚,約翰·施特勞斯》、《春天的故事》、《潘多拉》等。
赫雷特·帕盧卡(1902—1993)生於慕尼黑,後隨家人遷往美國加州生活,12歲開始學芭蕾,但在看了魏格曼的一場風格自由的新舞蹈演出後,於1920年改入魏格曼門下學舞,後加入魏格曼室內舞團作演員,但現代舞獨辟蹊徑傳統又使她獨立出去。1925年,她創辦了自己的舞蹈學校,開始將部分精力轉移到教學上去,並逐漸成為德國舞蹈史上的舉足輕重的現代舞教育家。
舞蹈劇場的兩大流派
舞蹈劇場包括兩大流派,一派的開山祖是皮娜·鮑希,其他代表人物有約翰·科雷斯尼克、萊因希爾德·霍夫曼等。另一派是以“純舞蹈”的探索為主,代表人物有蘇珊娜·林克和格哈德·博納等,他們主要迷戀於對純動作形式及其幾何造型的探索,或通過抽象和象征的手法,抒發較為單純的情緒,表達含蓄的寓意,帶有更多的“形式論”美學印記和拉班動作理論的影響,相似於抽象表現主義的風格特征。
約翰·科雷斯尼克1939年12月12日生於奧地利布萊堡,最初的舞蹈背景是搖滾舞,並且擅長繪畫。他60年代來到德國,先後在不萊梅和科隆作舞蹈演員,並在科隆開始從事編導工作。1968年,他出任不萊梅舞蹈劇場的院長11年,然後又在海德堡任職,陸續創作了大批猛烈抨擊社會弊端的舞蹈劇場作品,並逐漸成為德國舞蹈劇場公認的代表人物,曾為柏林德意誌歌劇院、維也納歌劇院和紐倫堡歌劇院客席編導作品。
萊因希爾德·霍夫曼1943年11月1日生於尼日利亞的索拉烏,最初在德國埃森的福克旺學校開始學舞,先後在福克旺舞蹈工作室和不萊梅舞蹈劇場作演員,1978年至1986年同博納一道出任該劇院的院長兼編導家,然後獨自前往波鴻舞蹈劇場,獨自任院長和編導家;她的代表作包括《沙發獨舞》、《五天五夜》、《野草圓》、《燥熱風》、《拳擊手套的肉欲》等等,風格大膽,語言新異,常常采用日常生漕中的用品,而大量的生活化動作更填補了古典舞蹈與日常生活間的巨大鴻溝。
蘇珊娜·林克1944年6月19日出生於德國呂因堡,1964年向魏格曼學舞。1967年,林克又進了由拉班親傳弟子尤斯主持的埃森福克旺應用藝術學校舞蹈係,四年後畢業時,留在該係的實驗舞團——福克旺舞蹈工作室作演員,先後在鮑希、博納等名家手下工作,並同時開始了自己的編導生涯。1975年,她接任了這裏的藝術總監和編導家達10年之久。80年代中後期,她趁年富力強,曾以獨舞和雙人舞(舞伴是烏爾斯·迪特裏希)演出團形式在國內外作巡回演出,足跡遍布歐洲各地以及亞洲的印度和南北美洲。
格哈德·博納1936年6月19日生於德國的卡爾斯魯厄,1958年開始表演生涯,先後於曼海姆、法蘭克福和西柏林的德意誌歌劇院作芭蕾演員,1964年開始編導生涯,音樂則大多出自先鋒派作曲家之手。1972年,他開始出任達姆施塔特歌劇院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翌年為積極響應鮑希提出的“舞蹈劇場”概念,同芭蕾劃清界限,毅然將舞團改名為達姆施塔特舞蹈劇場,並使該團一躍成為德國最激進的舞團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比阿特麗絲·琴齊遭受的折磨》、《曆曆斯》和《抽象組舞》等。
德國舞蹈的教育
德國舞蹈的教育發達程度看看以下的數字就能了解,在德國統一之前,德國共有8所國立舞蹈學校、2000多所私立芭蕾舞校、6萬名民間舞演員、20萬業餘接受舞蹈訓練者、數百萬舞廳舞者;統一之後,這個數字則有更大的增長。
8所國立舞蹈學校中,分別位於斯圖加特,漢堡和慕尼黑的三所代表著專業舞蹈教育機構中的最高水準。
位於斯圖加特的這所學校原為私立的“克蘭科芭蕾舞學校”,1973年轉為國立的芭蕾舞學校。該校一直口碑極好,主要因為它是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的附屬舞校。最初的校長是安娜·伍威姆斯,采用的是英國的皇家舞蹈學院體係,1987年,伍威姆斯調任新建的慕尼黑芭蕾舞學校校長之後,新上任的校長海因茨·克勞斯則改用了俄國的瓦崗諾娃體係。
漢堡芭蕾舞校是漢堡芭蕾舞團的附屬舞校,校長是彼得·阿佩爾,但仍在漢堡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約翰·諾伊梅爾的領導之下。舞校效仿克蘭科芭蕾舞校的模式,因為諾伊梅爾是從克蘭科的斯圖加特芭蕾舞團走上成功之路的。這座大樓裏共有九個供舞團和舞校使用的練功房,以及辦公室、服裝保管間、舞蹈圖書館、能容納40名寄宿學生、設備先進的舞蹈學校。學生需要接受八年的係統訓練,並在最後兩年參加劇場實習,舞團有不少舞者均來自這所舞校,而師資則往往是舞團曆年來的成功舞者。
在慕尼黑,舞蹈表演家和教育家康斯坦策·維爾農與丈夫弗雷德·霍夫曼和伯索爾基金會通力合作,將州立歌劇院的少年芭蕾班同音樂學院的芭蕾係合並成“慕尼黑芭蕾培訓中心”,此後,他們獲得了一係列的輝煌成就:他們培養的學生在俄國莫斯科、保加利亞瓦爾納、芬蘭赫爾辛基、美國傑克遜等各大國際比賽中榮獲金、銀、銅牌。1987年,維爾農調任巴伐利亞州立芭蕾舞團的團長,培訓中心改由原斯圖加特舞校校長安娜·伍威姆斯負責。
此外的五所國立舞蹈學校,以及上述的慕尼黑舞蹈學校,在行政管理上則分別隸屬於埃森、法蘭克福、漢諾威、海德堡/曼海姆、科隆和慕尼黑的地方政府,推行專業舞蹈的訓練體係。應該說,這些舞校的開設,對於德國舞蹈的繁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德國舞蹈界對此並不滿足,認為正是教學質量的嚴重不足,造成了德國專業舞蹈團裏外國舞者多達80%以上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