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他們後山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窮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40戶的人家,分散在高低起伏的幾個山坡上。
如遇到有山洪,政府隻能動員全村轉移到山下。全村沒有像樣的收入,他們靠得是水果和山貨的收入。這些不穩定的收入支撐這個窮困的山村。這種祖祖輩輩的生活也繁衍了數代人。
作為秋林這一代屬於幸運的一代,有學可上。他們的小學是希望工程捐資修建。這是全村最漂亮的磚瓦房。雖是平房但顯得潔淨。而村委沒有錢,隻能占了學校裏的光,擠在一幢平房裏。
前幾年村和外界沒有通公路,村裏的貨物主要靠水路運出去,通過溪水的竹排放到下遊,然後用車運到山外。一個是速度慢,二是季節性水果容易變質,賣不出好價錢。
“若要富先修路”這是發展農村經濟的必由之路。
老村長也明白,但也沒有錢投入。新村長一上任,轉變觀念,走集資建路的方式。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
另一部分靠銀行貸款。資金和勞力落實了,硬是從山溝溝間,沿著溪水修了一條簡易公路。
通車的那天,全村人可熱鬧了,比過節還要熱鬧。鄉裏的領導來了,甚至也驚動了縣裏的領導來村裏剪彩。
那一縷煙似的小轎車,第一次開進了後山村。小孩子可開心了,在車上這裏摸摸,那裏照照。那些從來沒有走出過山村的老人們,也笑得合不攏嘴。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摸不著頭腦。
路通了村裏的經濟也好轉起來了。新的村班子,研究決定,開發旅遊資源。不能讓這滿山的景色,沉睡於山中;讓清流的溪水白白地流逝。
直到秋林上大學時,村裏通了電視。學校也免交了學費,政府也給村民免去了農業稅。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好多人家蓋起了新瓦房,這是後話。
後山村雖然經濟還未擺脫貧困,但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它屬於天鹽山脈,臨江支流水係。地形結構複雜,山的表麵堆積著覆蓋層,容易引起山體滑坡,形成泥石流。不適應大型項目的建設,如修水庫、造電站。
這裏的生態還保持著原生態的特征。植被覆蓋率相當高,宜發展旅遊產業。加快區域經濟發展。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名”這裏的“仙”來自大自然的恩賜,是得天獨厚的。山村的後山,有一眼泉水,四季不幹,一直流入溪水。雖說不上是臨江的源頭,也可以說彙入了後山村的靈山秀水。
這眼泉水,夏季涼爽,而冬季卻變得暖和,真是一眼奇泉。
村裏的女人,每到夏季,就要去碧波蕩漾的潭水中洗澡。村裏的妹子幼黑的膚色,被洗得光滑而細嫩。 秋林媽就是在這後山村中走出來的美女。
提起秋林媽,從內心中深感慚愧。雖然沒有給他留下多少印象,但秋林卻繼承了她善良的一麵。
對於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她的身上閃耀著80後無法比喻的品格和精神。
首先,是善於吃苦,具有責任心;其次是重感情。也沒有祖輩們經曆過社會動蕩的變遷,但是吸收了上一代許多傳統的美德。
國家鼓勵計劃生育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問題。
獨生子的教育、培養尤其重要,獨生子女的家庭普遍重視對孩子的智力因素的培養,卻忽視或者根本不重視對孩子進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成為家庭的重點培養和保護的對象。
所謂的“含在嘴裏怕化了,頂在頭上怕飛了,落在地上怕摔掉”從小就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
家庭條件好的,甚至過著由保姆精心侍候。嚴然返回到舊社會闊少爺嬌小姐的生活。他們養成了自私任性。他們怕吃苦,怕困難,意誌薄弱,不愛勞動的習性。
常言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性格的缺省,是逐漸滋長的。雖然有先天的因素,後天的培養卻相當關鍵。
要主動發現子女的優點克服弱點。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控製,遇到困難不灰心,不怕挫折,勇於排除障礙;引導子女進行自我監督,隨時調整情緒,以適應地進行受挫折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子女克服困難的能力。
秋林的失敗就在於此。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得到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也沒有人正確性的引導。可以說這是一種教訓。
上一代的婚姻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至少從認識秋林爸到她離開人世這段時間。
說起來不相信,秋林爸的命還是他外公撿來的。
以前後山村沒有小學,他爸爸隻能到南坡村去上學。
有一次,在去上學的路上,被毒蛇咬了,秋林外公用山上的中草藥將秋林爸的命救了回來。秋林的爺爺奶奶很感激,這樣兩家人有了走動。因此兩家就成了兒女親家。
秋林媽嫁過來後,他爸爸待妻子也很關愛;夫妻之間很恩愛。
特別妻子懷上秋林後,他爸爸什麼也不讓她動,讓她整天躺在床上,像卵化小雞一樣。這卻造成了胎兒過大,給自己的老婆埋下了難產的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