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心細節,關注需求(2)(2 / 3)

我們進行的通常都是最最快樂的學習。有時候,我們倆一起舉行吹葫蘆絲比賽,看誰吹得更有感情;有時候,我們一起學包餛飩,看誰包得更像一朵花;有時候,我們一起在餐廳搓麵粉團做拉麵,看誰拉的麵更長;有時候,我們一起逛街,尋找超市裏的新產品……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在一起談心,分享快樂,分擔憂愁。我可喜歡我的這位同學了!

我身邊的同學還有很多很多,院子裏玩耍的小夥伴們和我一起學著自創的新遊戲;上了年紀的外婆同學,和我一起學習勤儉節約;酷愛旅遊的爸爸同學,帶我一起遊曆山川……我的同學太多太多,有機會我再跟你們一一介紹吧!

這是2009年暑假,孩子老師布置的一篇命題作文。“媽媽,《我的同學》我都寫過好幾遍了,真的不想再寫了。”一開始,我也有同感,不禁思考,是否可以換個角度,寫出點新意來呢?於是,我啟發孩子:“一諾,你不覺得媽媽也是你的同學嗎?”孩子聽了眼睛一亮,開心地直嚷嚷:“媽媽,你太厲害了!我怎麼沒想到呢?今天,我就寫你這個大大、大大的大同學了!”

當孩子將這篇習作呈現在我麵前時,我心裏充盈著幸福和感動。是啊,有了孩子之後,我時常感覺自己似乎又回到了童年。很多孩提時代不曾玩過的東西,都有了嚐試的機會。於是,三十二歲的我得以在一諾七歲那年和她一起學會了遊泳;三十三歲的我又在一諾八歲那年愛上了吹葫蘆絲……與其說我是在陪著孩子學,不如說我是在貪婪地為自己創造各種體驗新鮮事物的機會。就像一諾所說的那樣,我們是最親密的同學。而且,很多東西一諾比我學得更快,所以,經常地她還能當上我的老師。那時候的她,別提多有成就感了。一路走來,我們絲毫沒有感覺到學習的壓力,而是在這樣互為同學、也互為老師的共同成長中,更親密、更快樂了!

我最喜歡的人

你知道我最喜歡的人是誰嗎?告訴你吧,她就是我的媽媽。想知道為什麼嗎?聽了下麵的故事,你就知道了。

我的媽媽就像一個魔術師,經常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做出許多新奇、有趣的事,給我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記得有一天晚上,吃完飯,媽媽說要給我講故事,聽了這話,我興奮得跳起來。要知道自從我會自己閱讀了以後,媽媽就很少給我講故事了。我津津有味地聽著童話故事,突然,媽媽冒出個主意:“一諾,我們試著唱故事,怎麼樣?”媽媽帶頭唱起故事來,我豎起耳朵仔細地聽著,眼睛瞪得老圓。媽媽按照故事的內容,有感情、有節奏地唱著,唱到“老虎吃兔子的時候”,媽媽的聲音突然變粗了,聲調也逐漸低沉起來,屋裏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仿佛這裏就是森林,離老虎很近、很近,老虎隨時要撲過來似的,我渾身的汗毛都豎了起來……聰明的兔子終於逃出了老虎的魔爪,媽媽唱的聲音越來越歡快,臉上充滿喜悅的微笑,還不時地對我眨眨眼呢!我深深地陶醉了,情不自禁地隨著媽媽唱故事的節奏搖晃著自己的小腦袋……媽媽唱了很久,大概是累了吧,她又變“唱”為“講”了。可是,我越聽越覺得不順耳,大叫起來:“媽媽!這樣講太沒勁了,唱起來才有趣呢!”媽媽說:“是嗎?我也正覺得這樣講好別扭呢!”“哈哈,哈哈!”我們笑得扭作一團,成了一攤軟泥。

媽媽還是個很有激情的人,她的激情總是能帶給我很多的快樂。就說那次吧。爸爸到麻塘去了,媽媽和我兩個人待在家裏很無聊。突然媽媽很興奮地對我說:“哎!我們到爸爸上班的地方去玩吧。”我一聽,高興得合不攏嘴。可轉念一想,不太好吧,天快黑了,又下著雨,爸爸單位上的床又窄,三個人怎麼睡得下呀!我把想法告訴媽媽。媽媽也顯得有些失望,但不一會兒,她用比剛才高上三四倍的聲音邊跑邊激動地大叫:“我們帶帳篷去呀,在那裏搭帳篷一定很好玩!”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要知道我可沒睡過一次帳篷,一聽這想法,激動得都快流出淚來。“快點,快點,我等不及了。我已經開始換鞋啦!”媽媽急忙從櫃子裏抽出帳篷啊、睡袋啊,一大包一大包的東西。我拿著這些東西,仿佛感覺不到重量,飛快地奔出了家門……

就這樣,我們冒著雨,背著大包小包先上公交車再轉班車,最後又轉乘摩托車,輾轉二十公裏終於來到了爸爸的單位。媽媽很多次把手放到嘴邊“噓噓”地警告我,不能發出大聲。我們像賊一樣躡手躡腳地來到二樓,媽媽從包裏掏出相機,準備把爸爸看到我們那一瞬間的表情拍攝下來。門,開了,媽媽看也沒看角度,直接對著爸爸的臉“哢嚓”按響了相機。爸爸眼睛發亮,嘴裏嗬嗬地傻笑著,不知道在嘮叨著什麼。過了好一會,媽媽終於開口了:“快幫我提東西呀,還站在這傻笑幹嗎?”爸爸緩過神來,接過這些包,很驚訝地說:“帶這麼多東西,來旅遊啊?”“是來旅遊的呀,那又怎麼樣!”媽媽調皮地衝爸爸眨了一下眼,那一刻媽媽就像是一個孩童。

哈哈,我就喜歡這樣的媽媽,一個能時常帶著我快樂飛翔的天使!

這篇習作是孩子上三年級時,邊口述邊讓我幫她在電腦上敲下來的,發表於《小學生優秀作文》中高年級版2009年第10期。

因為是我倆共同的經曆,所以寫到興奮處,我倆常忍不住笑成一團。在寫作的過程中,自己都樂不可支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境界,怪不得那天孩子大發感慨:“媽媽,我從來不知道寫作文還可以寫得這麼開心呢!”經曆就是財富,孩子的快樂再次證明了這一點。

孩子小的時候,時常是同一個故事要求我反複地講給她聽。我在耐心滿足孩子這種需求的同時,不禁思考:怎樣才能讓孩子在反複聽同一個故事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收獲呢?於是,我嚐試著變換不同的語氣扮演故事中不同的角色,豐富孩子的感知;嚐試著將同一個故事改編成不同的版本,讓孩子總能聽到新奇的變化,體會到創新的妙處;而那一次我即興地將“講故事”變成了“唱故事”,這種改變所產生的效果是我和孩子都未曾料到的,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生活更多的時候是平淡的,但如果我們能時常保有一顆童心,也許信手就能創造出一些原本不存在的快樂來。我對生活充滿激情的態度也深深地影響了孩子。孩子曾由衷地感歎說:“媽媽,我發現跟你生活在一起,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情,這種感覺真好!”

“放心”不是“不用心”,是把心安頓

孩子上三年級了,越來越懂事,自理能力、學習能力也都在逐步增強。如果說以前我們對孩子是半扶半放,那麼現在很多事情,我都在嚐試著慢慢放手。

孩子一二年級時做家庭作業,我寧願放棄散步的悠閑,也要陪在孩子身邊,她做她的作業,我看我的書。一方麵,讓孩子知道媽媽也要不斷地學習,表率的作用勝過千言萬語;更重要的,我想給學習上剛剛起步的孩子一份安全感,當她有疑問的時候,能在第一時間得到幫助,在她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成就感時,有人願意第一時間分享。

在和朋友的閑聊中,我了解到不少家長對老師要求其檢查孩子的家庭作業並簽字的做法不是很讚同。不讚同的原因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有些家長忙於生計,早出晚歸,對孩子的學習鞭長莫及,無暇一一過問;二是有部分家長認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批改是老師的職責,老師讓家長先行將家庭作業檢查一遍,是老師自己想偷懶,在為自己減負。坦白說,以前對老師有這樣的要求,我也有過微詞,不為自己,隻為那些生活艱難、早出晚歸的家長們深感不易,難以做到。但現在,孩子小學三年過去了,經曆告訴我,家長為孩子的家庭作業把把關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大班級下的孩子,想想老師每天麵對六七十本作業,幾百道題要一一評判,即便發現孩子做錯了,也沒法一個個及時叫到身邊予以糾正。等到所有作業看完,發下去要求學生更正的時候,也不一定來得及分析錯題,予以指導。自覺的還好,偷懶的孩子對於自己的錯題有時候甚至看都懶得看一眼,更別說更正了。老師的管理再嚴格、再規範,人一多也難免顧此失彼,出現紕漏。那些小懶蟲也就能躲則躲,玩起自欺欺人的小把戲了。一學期下來,錯錯堆積,再想要一一改正,談何容易!而家長每天麵對的隻有一份作業,發現錯處也可以要求孩子即刻更正,再予以指導,孩子必然會減少錯誤,增強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