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留心細節,關注需求(4)(1 / 3)

作為家長,我想不管是知識的富翁還是窮人,首先要做的是,不管多忙,多累,都不要忘了多抽出一些時間來陪伴我們的孩子。也許,我們的學識水平不夠高,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讓親子交流架起愛的橋梁,成為愛的出口吧。盡可能地給孩子多一些關愛,別讓他們成為缺失愛的一代人。這樣,愛的薪火才能代代相傳!

2007.11.21 為什麼他們印的就是錢?

吃飯的時候,孩子突然問:“爸爸,錢是用紙印刷出來的,對吧?那要是我們自己也像他們那樣印,為什麼不能叫做錢呢?是誰規定他們印出來的(那種紙)就叫錢呢?”

“國家規定的。”

“為什麼要用錢才能買到東西呢?”

孩子他爸隻好從人類社會最初的需求和物物交換說起,一直講到錢的產生以及為什麼現在的錢以紙幣居多。

他爸講的時候舉了前人想以豬肉換雞肉的例子,因為豬和雞的個頭相差太大,所以一頭豬可以換很多隻雞。可是豬的主人隻想要一隻雞,剩下的想換其他東西,那就隻能把豬殺掉拿一部分去換一隻雞了,這也太不方便了吧。難不成上街購物還趕著頭豬逛街?

孩子一聽樂得不行。後來,我又補充說中國古代秦始皇統一了貨幣。

“噢,我知道了,中國有中國的錢,美國有美國的錢,日本有日本的錢。”孩子恍然大悟地說。

“是的,美國人用美元,日本人用日元,英國人用的是英鎊……”

吃飯時,時常因為孩子的一個問題而引出一大堆的話題。我曾戲稱這是我們家的“餐桌文化”。孩子的好奇心常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快樂。

我們家不光有獨特的“餐桌文化”,彼此間還經常分享閱讀的快樂。看到好的文章或故事我們會推薦給孩子。站在父母的立場,這看似隨意的分享,實則包含著特別的用心。而一諾看到特別有感觸的文章或書也會熱心地向我們推薦,那時候,我就特別欣慰地感受到閱讀在孩子心中的魅力以及她樂於分享好東西的美好品質。

2009.4.2 木頭有長短 用處各不同

今天,我從雜誌上讀到一篇題為《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的文章,感覺很受啟發。晚上散步時,我跟孩子分享了這個故事。孩子聽了,直誇我:“你真是世界上最棒的媽媽,從來不跟我講許多大道理,但是呢,卻總是能用一個個吸引人的故事來教育我。媽媽,我好愛你哦!”聽著孩子如此直白的溢美之詞,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是人家故事寫得好,怎麼就變成我天大的功勞了呢?不過,還真像孩子所說的那樣,空談再多的大道理都抵不過一個經典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啊!

文章講述的故事是這樣的:作者表弟所在的學校從外麵運來了一車木頭,本來是為學校食堂準備的。校長看到堆在食堂門口的木頭突發奇想,他讓老師們在這一堆木頭裏挑出自己認為有用的。老師們挑來挑去都覺得沒什麼可挑的,隻有個別老師挑了一兩塊,其他人空手而回,接著校長又找來了一位木匠,讓他來挑選。木匠說:“那還用挑嗎?每一塊都有用,大點的做椅麵,長點的是椅腿,小點的做木楔……

期末總結會上,校長提到了老師們早已忘記的這件事。

故事講到這裏,我問孩子:“一諾,你猜校長會說些什麼呢?”孩子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結果,不肯接招,我隻好接著往下講。“校長說:‘千萬別小看挑木頭這件事,它折射出我們育人的眼光,如果我們把木頭都比做學生,當老師的需要有一雙木匠發現每一塊木頭都有用的眼睛,用發展的眼光去看發展的學生。’”

孩子聽完故事很受啟發,她告訴我:“媽媽,還記得我們以前找同學的優點嗎?我覺得這個木匠就是最會找優點的人。”孩子馬上由此聯想到了我們以前有過的交流。“是啊,我也這麼覺得,你們的老師像這個故事中的木匠嗎?”孩子沉思了一會,說:“有點像。”“說說看,你為什麼覺得像?”“你看啊,我們班趙燁長得那麼高,又那麼結實,老師就選了他當體育委員;瞿夢涵呢,聲音好聽,平時朗讀也不錯,所以呢,搞活動的時候老師很喜歡讓她當主持;還有一些同學很會畫畫,字又寫得好,老師就讓他們為班級出黑板報……”“再比如你,學習成績好,老師就讓你當學習委員,又因為特別愛看課外書,所以老師又讓你當圖書管理員,對不對?”我接過孩子的話,故意逗她。

“媽媽!”孩子扭動著緊貼著我的身子,有些不意思了,“可能吧!”“那麼,那些沒有被老師任職的孩子,是不是就沒有特長了呢?如果讓你來當老師,你會給他們派些什麼活?”“嗯,讓我想想。對了,我可以讓他們來當帶‘者’字的官。比如特別會玩的同學就可以來當遊戲者,不停地創新遊戲,教同學們玩。如果大家對他設計的遊戲不滿意呢,他就不能當了。還有那些特別會做手工呀,玩玩具的同學,就可以專門教大家做手工,玩玩具。媽媽!”孩子像突然發現新大陸一樣大叫:“我發現其實每個人都可以當官呢,每個人都把自己最拿手的本領教給同學,輪流當小老師,不是很好嗎?”“哈哈,這個主意不錯!”我由衷讚道。看來,今天的故事分享對孩子啟發蠻大,真好!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禁為這篇文章拍手叫好。忘不了作者在文中所說的一段話:“每一位學生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隻是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而已;都是百花園中一朵美麗的鮮花,隻是在花開的時間不同而已;都是生長在肥沃土地上的禾苗,隻是收獲的季節不同而已。發展的眼光是期待的眼光,老師給學生一株花苗,他會給你一座美麗的花園;老師給學生一粒種子,他會給你一個金色的秋天;老師給學生一片陽光,他給會你一個燦爛的春天。”其實,教育者何止是教師,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還有千千萬萬的家長啊!

中國有句古話:“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確切地反映了這樣一種動態的眼光。如果我們的家長都能以一種發展的、動態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孩子,以一種獨特的眼光來賞識孩子的個性,並科學地加以引導,那麼何愁中國不強,世界不強!

文章中還提到陶行知先生在20世紀20年代從事鄉村教育時就已經提出:教育要使孩子具有“農夫的身子”“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這實際上也是陶行知先生理想中的具有全麵素質的“現代人”。當時,我不禁想,不妨就以陶老的這句話作為我培養孩子的一個努力方向吧。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事務一大堆,我們似乎總有忙不完的事。而孩子的童年又是短暫的,它不會因了我們的忙碌而稍作停留,更不會等到我們比較閑的時候,隨時為我們開啟和孩子的溝通之門。因此,不管多忙、多累,我每天都讓自己至少有一個小時是隻屬於孩子的,或一起散步,或一起閑聊,或一起學習,或一起遊戲……不管做什麼,交流都是主旋律。我始終堅信,這樣的尊重是必要且必需的,當我如此重視孩子小小心靈裏每一個天真想法的時候,她回報給我的是一個懂得尊重、富有愛心、善於反思、樂聽勸誡的可愛小孩,一個可以無話不談的小小知己!

這還不夠嗎?

鼓風揚帆 信心自來

大家是否注意到,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裏,表現出來的往往是更多的自信呢?我就是這樣的。因為從小沒有學過舞蹈,以至於長大後雖然學的是音樂專業,仍是不敢跳舞。其實,我跳得不那麼差勁,可就是放不開,找不到自信。一直到現在,不管是跳舞,還是做操,隻要是動作協調性較強的項目,我都少有信心。哪怕麵對一兩個觀眾,我都不能輕鬆自如,這時候的我一定是笨拙的。

但一到我擅長的科學課堂上,麵對再多的師生,我也能做到收放自如。有朋友曾說,那一刻的我簡直有一種大將風度。那麼,這種自信從哪裏來呢?毫無疑問,我的課堂得到過太多的肯定和褒獎,來自學生的,來自同行的,來自教育主管部門的,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讓我知道了自己的優勢之所在。而我的舞蹈卻從來都是被忽視的對象。有時候,不禁想,如果從我第一次跳舞,就有老師稱讚說:“哇,跳得真不錯!真是太美了!”那麼,我雖不敢斷言我一定會越跳越棒,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至少我會對舞蹈親近許多,更不會羞於在人前跳舞。於是,我由此認定:沒有天生的信心,隻有不斷培養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