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民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經曆了夏、商、周、楚、越諸民族先後在黃河、長江流域崛起的階段;經曆了春秋戰國夏、商、周、楚、越與部分蠻、夷、戎、狄熔鑄成華夏民族的階段,最後華夏民族統一於秦,並在西漢時發展轉化為漢民族。

一、漢民族在“大一統”中形成

公元前21世紀左右,夏民族在黃河中遊河洛流域的黃土地帶首先崛起,開始了漢民族滾雪球形成的第一步。

此後,從公元前16世紀到公元前770年,商民族、周民族在黃河流域,楚民族、越民族在長江流域相繼崛起,漢民族形成雪球的滾動出現了多元的態勢。

春秋戰國之時,漢民族形成雪球滾動的範圍擴大了,不僅在夏、商、周、楚、越諸族之間滾動,而且還在部分蠻、夷、戎、狄中滾動。更重要的是在雪球的滾動中,各民族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失,許多小雪球開始滾成一個大雪球,溶合成了一個非夏非商非周非楚非越,又非蠻非夷非戎非狄的新民族——華夏民族。

在春秋戰國民族融合的熔爐中鑄成的華夏民族是一個分散的、不統一的民族。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特別是鐵製農具的普遍使用,金屬貨幣的廣泛流通,交通的發達,城市的繁榮,華夏民族共同經濟生活的聯係越來越緊密。於是出現了荀子所說“四海之內若一家” 《荀子·議兵》,孟子所說使天下“定於一” 《孟子·梁惠王上》。的“大一統”思想。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夏、商、周三族的祖先都納入了“兼有天下” 《十大經·果童》,《經法》,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的黃帝體係之中,各族各諸候國的統治者都變成以黃帝為共同祖先的親戚,黃帝成了天子和諸候共同崇拜的始祖神。為了使“天下為一” 《荀子·儒效》,在戰國“百家爭鳴”的基礎上,在思想界出現了以雜家著稱的《呂氏春秋》,其稱“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 《呂氏春秋》。取長補短,容納百家思想,以此統一天下輿論,這是春秋以來由列國爭雄,走向全國統一,實現華夏民族統一的先聲。

所有這一切,集中到一點,那就是要求有一個統一的政治中心。於是,秦始皇雄才大略,用十年時間統一了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紛爭,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國家——秦王朝。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秦王朝建立後,秦始皇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以與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封建國家相適應。這些措施是:

第一,推行郡縣製,統一並穩定了華夏民族的共同地域。從春秋到戰國,郡縣製的產生和發展,與民族融合的發生和發展相同步。秦始皇廢除分封製,把郡縣製推行到全國。於是,在郡縣製的緊密聯係中,“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史記·秦始皇本紀》,成了華夏民族的共同地域,也是後來漢民族共同地域的基礎。

第二,秦始皇規定“書同文字”,是華夏民族共同語言統一並穩定的標誌。秦始皇先後兩次規定以整齊的秦國的小篆作為標準文字,以隸書作為日用文字,向全國頒發了文字範本,結束了戰國時“文字異形”的狀況,並奠定了現代方塊字的基礎。

第三,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是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共同經濟生活的有力措施。秦始皇把貨幣統一為兩種: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圓形方孔的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從根本上結束了幣製混亂的狀況,對經濟的交流和市場的擴大起了積極作用,加強了華夏民族的經濟聯係。此後,方孔圓錢成了漢族貨幣的主要形式。秦始皇又用法律的形式統一了度量衡,頒發了度量衡標準器,不僅便利國家征收賦稅,也有利於華夏民族共同經濟的發展。秦的度量衡製度一直沿襲到三國,以後雖有變化,但各種基本單位及比值卻延續下來,對後來漢民族的度量衡製度影響久遠。秦始皇又下令墜毀了各諸侯的城廓,拆除了交通要道上的堡壘,疏通了河道上的障礙,以首都鹹陽為中心,實行“車同軌”,“治馳道”,把互不聯結的交通係統接通了,加上西北、西南以及嶺南地區開辟的山區道路,構成了秦王朝以馳道為主幹的全國性的交通網,不僅加強了華夏民族的經濟聯係,也為後來漢民族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本條件。

第四,秦始皇頒布統一的法律令,把表現華夏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人倫”用法的形式固定了下來。秦律的指導思想是琅琊石刻所說的“聖智仁義”,要求人民“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史記 · 秦始皇本紀》。

第五,秦始皇築長城,不僅阻擋了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成為華夏民族共同地域上的長城,而且也是華夏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上的長城。巍巍長城,是中國民族發展史上的裏程碑,是華夏民族統一的象征。

秦始皇的這一切措施,使得華夏民族在“大一統”中更加確定地成為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但由於秦統一後僅十五年即亡於秦末農民大起義,這樣,剛統一起來的華夏民族的命運如何呢?曆史的發展向人們表明:華夏民族不愧為一個穩定的人們共同體,在這個曆史的突變中,其隨之發展而轉化,形成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