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民族在雪球的滾動中形成,也在雪球的滾動中發展。
秦漢之際, 漢民族橫空出世,便以世界曆史上獨一無二的穩定性,少有的凝聚力和吸收力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開始了世界民族史上最恢宏壯麗的民族雪球滾動式發展的曆史進程。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北方少數民族紛紛入主中原,漢族大批南遷,於是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之時,漢民族在滾雪球的發展中,在北方吸收了入主中原的匈奴、鮮卑、烏丸、羯、氐、羌及部分蠻族,在南方吸收了部分蠻、俚、僚、奚等族,使漢民族這個雪球越滾越大,從漢代的5900餘萬人,發展到唐代前期達到8000—9000萬人之間。王育民:《中國人口史》,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頁。
唐末五代,天下再複大亂,北方少數民族又一次紛紛入主中原,漢族再次大批南遷,於是在宋遼夏金元之時,漢民族這個雪球繼續向前滾動,在北方吸收了契丹、黨項、女真等少數民族族群,在南方也吸收了部分少數民族族群從而越滾越大,從唐代前期的八九千萬人發展到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突破1 億,有10441萬餘人。王育民:《中國人口史》,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頁。
漢民族這個雪球經曆了漢末、唐末的大亂不是越來越小,更不是消失,而是越滾越大,尤其在元以後中國統一的大趨勢下,漢民族這個雪球更是越滾越大,明萬曆二十八年(1601年)人口達1。5億,(美)何炳棣、葛劍雄譯:《1368—1953年中國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262頁。 轉 引自王育民:《中國人口史》,第459頁。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人口已達4億以上。 王育民:《中國人口史》,第515頁。
進入近現代以後,漢民族這個雪球仍然不斷地向前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其人口已愈6億,到20世紀末超過達到12億。在地域上則從黃河、長江流域向南發展到珠江流域抵海南島和台灣島,向東北發展到黑龍江流域。
修煉千年,橫空出世的漢民族,曆經了二千多年的滄海桑田,在曆史長河的滾動發展中,漢民族的雪球傾軋了無數驚濤駭浪;在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烈火中,又經曆了千錘百煉,終於茁壯成長為世界上最大的一個民族,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由於“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北京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特征,各民族族群經濟生產力、自然條件參差不齊,與自身發展相矛盾,加之民族歧視,戰亂,統治政策等因素,在封建社會民族和階級關係條件下醞釀出了我國曆史上延綿不絕的民族遷徙和互動(interaction)互動(interaction)指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互動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是構成人類社會行為的前提條件。轉引自陳國強主編:《簡明文化人類學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的宏偉畫麵,並成為一種規律性的曆史現象。 陳育寧:《曆史上的民族遷徙》,《甘肅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漢民族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其發展的外顯形式則表現為漢民族族群與少數民族族群間的頻繁遷徙和互動。
曆史上漢民族在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和明清時期,不斷向華南、華東、華中、(華北)中原、東北、西北、西南七大區域遷徙,在遷徙中出現了與其他少數民族族群不斷地交錯雜居的互動圖景,成為漢族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顯形式,如今中國漢民族形成的華南、華東、華中、(華北)中原、東北、西北、西南七大人文特征彰顯各異的漢族族群就是在此基礎上經曆史的磨合發展形成的。
一、漢族在與入主中原北方少數
民族族群的互動中發展
東漢以後,中原大亂,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四分五裂,到處是封建割據,到處是紛爭戰亂。東漢末年,北方少數民族族群開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向中原的大遷移。在大分裂、大混戰、大動蕩之中,各族群四處流徙,北方匈奴、鮮卑、烏丸、氐、羌紛紛入主中原,江漢地區的部分蠻族族群也湧進中原,在中原地區形成漢族與匈奴、鮮卑、烏丸、氐、羌及蠻族等少數民族族群交錯雜居的互動局麵。
1.北方少數民族族群向中原的大遷徙
馳騁漠北300餘年的匈奴,於光武帝建武二十年(公元48年)分裂為南北二部後,南匈奴內附,入居塞內,從此掀起了匈奴人南遷的移民潮。
《晉書·載記序》雲:“漢宣帝初納呼韓,居之亭鄣,委以候望,始寬戎狄。光武亦以南庭(南匈奴)數萬人徙入西河,後亦轉至五原(治所在今包頭市西北),連延七郡。”
《晉書·劉元海載記》雲:公元185年(中平二年),南匈奴“單於羌渠使子於扶羅將兵助漢討平黃中,會羌渠為國人所殺,於扶羅以其眾留漢,自立為單於,屬董卓之亂,寇掠太原、河北、屯於河內。”公元216年(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編組匈奴部眾,“分為五部,部立其中貴者為帥,漢人為司馬以監督之,魏末,複改帥為都尉,其左部都尉所統可萬餘落,居於太原故泫氏縣;右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祁縣;南部都尉可三千餘落,居蒲子縣;北部都尉可四千餘落, 居新興縣;中部都尉可六千餘落,居太陵縣。” 參閱《晉書 · 匈奴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