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漢民族的發展(2)(2 / 3)

經過元末農民戰爭,漢族進入了明代。自入宋以來到明初,經數百年戰亂,中原人口大量亡徙,使得中原呈現出了一片荒涼和空虛。

於是在曆史上旨在興國安邦的著名的洪武大移民中,漢族的遷徙出現了與曆史上以南遷為主完全不同的特點,這個特點主要是山西人東遷填河南、河北和山東。

(1)山西人東遷填河南。在洪武年間河南的移民總數約有93。4萬人 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第264頁,其中從山西遷入的移民占了絕大多數。

(2)山西人東遷填山東。洪武年間,山東接受的180萬移民中,從山西遷入的移民達121。4萬人, 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第214頁。占移民總數的66%,也是山東移民的主體。

(3)山西人東遷填河北。河北在洪武時亦有山西移民遷入。據《明太祖實錄》載,到洪武二十二年九月為止,徙居大名、廣本、東昌三府的山西移民約有24736戶,或者123681戶;到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為止,大名、東昌、彰德等七府從山西遷來的移民總數達到65780戶,約328900人。

總之在明初洪武年間的大移民中,山西人填河南、河北、山東省成了這次中原移民潮的主流,使中原補充了人口,開墾了荒野,社會經濟開始得到初步的恢複。

然而好景不長,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今北京)以討齊泰、黃子澄為名,號稱“靖難”。建文四年,朱棣兵破南京,即位為成祖,史稱“靖難之役”,曆時三年,又把中原推進了戰火之中,重造了一大批新的無人區,明成祖即位後又不得不展開新一輪的移民運動以補人口和勞力之不足。與此同時,明成祖遷都北京,政治中心從南方轉移到北方,為了拱衛京畿,進行了政治移民,於是又掀起了中原的永樂移民運動,移民的重點地區為北京城和順天府。據曹樹基先生研究,在永樂移民中,遷入北京城的南京人有87。5萬人,遷入順天府的山西人有39。5萬人。

永樂以後,由於中原成為政治中心的所在地,漢族從這時起才真正走上了穩定和發展的道路。而這時的漢族已非宋元時的漢族,也非隋唐時的漢族,還非三國兩晉時的漢族,更非秦漢時的漢族了!幾經滄桑,以中原為中心舞台而形成的漢族,在曆史的風雨中已經過多次的大混血和大換血,一方麵是漢族一批又一批地南遷,另一方麵是入主中原的一批又一批少數民族族群不斷地被漢化。漢族就是在這樣磨難中發展起來。

清建朝時,隨著清兵的入關,約有26—27萬滿族內遷,北京及中原不少地方成了滿族的主要聚居地。經過清至民國近300年的發展,滿族人已大部分漢化。

由於明代以降華北(中原)漢族和少數民族族群的遷徙、互動與認同,北京人、河北人、河南人及山西人成了現代華北漢族族群的典型。有清一代以降,通過移民和吸納力招致各種人才,現代意義上的北京人最後得以孕育而成;永樂移民的直接影響又使之成為現代河北人血緣的祖先;明初大規模的移民與此前的原土著居民互動和認同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河南人;而現代山西人則主要經過漢末,尤其是北朝與唐代於改朝換代和血腥戰爭中的族群遷徙、互動和認同得以形成。

2.華東漢族的遷徙和發展

華東是一個典型的人口重建式的地區。人口重建指以突發性的移民過程來重新構造遷入地人口,從而使移民的人口數量超過當地土著的移民運動——引自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第43頁。 簡言之,洪武時期京城(南京)、鳳陽府和安慶、廬州、揚州等府接受的移民最多,而作為首都的京師和作為中都的鳳陽府軍籍移民占有很大的比例。洪武年間京師地區接納的非軍籍移民主要來自蘇、浙地區和江西饒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