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明代以來到民國時期中國人口在華東遷徙和發展的特點,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兩個值得注意的動向。一為北方向南方大規模的移民結束,即所謂漢民族正統文化區域向非正統文化區域的移民結束。代之而起的是區域間的移民,它標誌著民族文化認同已經結束;二為隨著南北民族認同的結束,在華東居住民,不管是原居住民還是遷入民,已完全漢化,隔賅消除。三為民族認同結束後因居住環境和曆史淵源迥異,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地方人文特點日趨突出,尤以方言島為其經典之作。
漢族在華東的遷徙和發展,孕育出了以上海人、杭州人、南京人、寧波人、徽州人、溫州人、蘇州人等為典型的華東漢族族群。上海人鑄就於中國近代的特殊曆程、上海城市文化畸形發展,以及上海人移民的大彙聚;秦漢時期隨著江南的開發,北方移民的入遷,加快了杭州人漢化的步伐,使現在意義上的杭州人逐漸形成;南京人雛形成於西晉,定型於兩宋;寧波人形成於兩宋之交和南宋初年;現代意義上的徽州人祖先形成於唐代之後;溫州人以越人為基礎,而南宋的移民基本上確定了溫州人的格局;蘇州人則形成於唐宋。
3.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
明代隨著“江西填湖廣”移民潮及兩湖、江西經濟的全麵發展,華中漢族步入了基本同步發展時期,人口大增,分布也擴展到湘鄂西山區,使漢族在華中的格局最終形成。
為發展經濟,明政府組織了多次移民。明太祖曾“命戶部遣官於江西,分丁多人民及無產業者於其地耕種。” 《明太祖實錄》卷二五O,洪武三十年三月。
相對於政府有組織的移民,民間移民規模更大。明初就出現了“其由江右而播遷荊楚者,幾如江出西陵” 民國二年江陵《胡氏宗譜》,轉自《明清時期的兩湖移民》,第16頁。這樣壯觀的“江西填湖廣”的移民潮。在洪武年間湖北地區的173。8萬總人口中(不包括施州地區的少數民族族群),土著人口僅為75。5萬,隻占43。4%,而民籍移民為79。4萬,占45。7%,軍籍移民為18。9萬人,占10。9%。可見,湖北亦是個人口重建地區。 參閱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第147—148頁,表4—6頁。相比之下,洪武年間湖南全區278。7萬總人口中,民籍和軍籍移民人口僅為73。1萬人,占26。2%,故該地區屬人口補充式的移民。 參閱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第125頁,表3—24頁。
此外,明代華中漢族的遷徙還有兩個特點,一為向邊遠山區的移民,二為向少數民族土著族群聚居區的遷徙和發展。
總之,經過遷徙和互動發展,明代華中地區中,江西全省除局部極少片地區為漢族與土著佘族雜居外,其餘為純漢族居住區(不計元明以後遷入的回、滿等族);湖北全省僅鄂西州為漢族與少數民族土著族群雜居外,餘為純漢族分布區;湖南全省,湘西、湘西南、湘南部分地區為漢族與少數民族族群雜居區,餘為純漢族區,這種格局延至現代未變。徐傑舜:《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6—5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