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在華中的遷徙和發展,孕育出以湖北人、湖南人(不包括客家人)、江西人為典型的華中漢民族族群。湖北人的居民構成格局基本形成於明代,真正族群形成於清初;現代意義上的湖南人基本形成於宋代,定型於明清;而江西人則雛形於漢魏六朝時期,定型於唐末五代,發展於宋代以降。
4.漢族向東北的遷徙與發展
明代漢族入遷東北屬軍事戌守所引發的軍籍移民,軍人與其家屬為移民的主體,戍守和屯墾為移民的主要形式。漢族的入遷主要有兩種:
一為政府派駐東北的明駐屯軍。以遼東衛所為例。據曹樹基先生研究,洪武年間遼東設23個軍衛,平均每衛5所,共有115所。若依每千戶1120人,每衛5600人而計,則洪武年間的遼東衛所應有近13萬兵員,合家屬約有39萬人。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第271—274頁。又據趙忠文先生估計,其中從內地遷徙到遼東的軍籍人口約5萬人,大部分是原山東諸衛的軍人。按常理推算,每位軍士應服役30至40年,在明代277年統治中,須更換七至八屆軍士。這樣,明朝從中原來遼東的漢軍人應有35萬至45萬人,至少不少於30萬人。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第280頁。
二為流謫至東北的漢族罪犯。明法森嚴,動輒觸法謫戍。宣德年間人稱“遼東軍士,多以罪戍”。 《明宣宗實錄》卷一O七。據曹樹基先生研究,“洪武年間遼東地區遷入的謫戍犯人約為2萬人,恐怕也不是一個過高的估計”,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第280頁。且多為漢人,並在當地不斷繁衍,發展。
此外,明代流放到東北的漢人也有少數為黎民百姓和政府官吏。
戍邊的漢人在與當地土著及其他少數民族族群的互動和認同中,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給東北地區經濟文化的快步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
漢族向東北的遷徙和發展,孕育出了今天以沈陽人、大連人、長春人、哈爾濱人為典型的東北漢族族群。沈陽人形成於清康熙年間,鹹豐元年現代沈陽人基礎已奠定;大連人很可能是清代以降山東人與滿清後代涵化而成;清光緒十四年,長春改廳稱府,標誌長春人形成;哈爾濱人的形成始於清光緒年間,至1932年哈爾濱市設立標誌哈爾濱人形成。 參閱徐傑舜主編:《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漢族在西北的遷徙與發展
據曹樹基先生研究,明代漢族在西北邊疆的遷徙主要有陝西都司的屯田和移民及行都司的屯田和移民。其中陝西都司的屯田和移民包括寧夏諸衛、綏德衛、洮州衛和岷州衛等。
寧夏諸衛主要從中原及江南調發軍民移居寧夏,移民多為吳越人。“寧夏之兵,至二萬三千,而騎兵精勇者,僅六千人。”倪嶽:《屯禦疏》,《明經世文編》卷六九。據史推算,當時寧夏有軍人23萬人,帶家屬共計6。9萬人。這些軍民都是移民。綏德衛“今軍士有客居、土著之名”,《明史兵誌三》,《明史·餘子俊傳》 有許多官兵從當地土著中征集。但據史估計則當地的軍籍移民可能有3。3萬人左右。洮州衛和岷州衛共有兵力約1。7萬人(包括駐於臨洮府的河州衛),合家屬則約為5萬人口。帶管民籍人口若以20%計,則有3萬人左右。
陝西行都司所轄有十二衛四所,軍衛人口除當地征募的土著以及故元降附的士卒外,隨軍征戰的明朝士兵占很大比重。若按標準配置應有軍人7萬左右。如以土著軍人占一半計,則作為移民的軍人為3。5萬,合家屬共約10萬人口。 葛劍雄主編:《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第290—3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