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漢民族的發展(3)(2 / 3)

洪武大移民雖出自明政府犬牙相製的政治目的,然客觀上漢族的遷徙給西北的開發插上了先進技術和文化的翅膀,對促成漢族與少數民族族群的互動和認同,推動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西北漢族也獲得了滾動式的發展。

漢族在西北的遷徙和發展孕育了以關中西安人、陝北人、秦州天水人、河西人、河湟人、蘭州人為代表的西北漢民族族群。關中西安人最先發祥於西周,發展於秦漢隋唐;陝北人形成於秦,形成和發展則較之滯後了幾百年;秦州天水人亦形成於西周,與關中同步;河西人在西漢王朝開發經營河西,置縣設防、屯墾中孕育而成;在河西開發的同時,中原地區大批漢族移居河湟,經過與土著居民的互動和涵化,河湟人在此基礎上形成;而蘭州人的發展形成則與河西、河湟人同步。

6.漢族向西南的遷徙和發展

西南漢族發展之源有三:一是外地漢族移民的大量移徙;二為滇黔原有漢族自身的生息繁衍;三即當地少數民族土著族群與漢族的不斷互動和認同乃至最終融合。並體現在巴蜀和滇黔兩地漢族的發展。而兩地漢族的發展則源自四川都司、雲南都司和貴州都司的屯田與移民。

據曹樹基先生研究,明代政府在四川地區設立四川都司和行都司二司。四川都司又下設鬆潘、瀘州等衛,而“鬆潘地區由明初的民州與軍衛共存,發展到後來的民州與軍民合一,到明代中期則變成純粹的軍衛之地”。 瀘州衛是“洪武初,調陝西長安衛軍征雲南回,駐守瀘州” 《蜀中廣記》卷三六。而成。四川行都司管轄5衛8所四個長官司,以標準兵力配置計算,共有3。1萬人,其中有約1。6萬為來自異地的移民。

明又在雲南設雲南都司,轄“有漢族軍士及家屬組成的大批衛所” 顧誠:《明帝國的疆土管理體製》。 。若按標準計算,洪武二十六年雲南有16衛3禦8所,合計106個千戶所,共有士卒12萬人,與家屬合計達36萬人口。若將由衛所帶管的州縣人口合計在內,則屬於軍籍係統的人口愈45萬人。其中包括驛站定居的一部分軍籍移民,謫戍的罪犯以及一批由商屯引發的移民。

此外,明政府還在貴州設貴州都司,有127所(除川內6所、滇內1所),其民籍人口的遷入也與軍衛有關,即商屯所引起的人口流入。以標準兵力計算,應有14。2萬士卒,與家屬合計有42萬人口,因目前尚未發現衛所士卒由土人充當的情況,估計他們極有可能都是外來的移民。 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第五卷,第303—316頁。

漢族向西南的遷徙和發展孕育了以四川人、雲南人、貴州人和屯堡人為典型的西南漢民族族群。四川人以巴人和蜀人為淵源,早期的四川人形成於漢初,至明清經兩次大規模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植入,現代意義上的四川人族群以湖廣移民後裔為主終於釀成;雲南人族群的形成始於先秦的莊礄入滇,成於明清移民漢族的大量湧入;貴州人形成標誌於明代永樂年間貴州布政使司的設立,距今約600多年;明初“征南”屯軍,加之此後“填南”和其他漢族移民的徙入,至明清時期屯堡人(民稱老漢人)醞釀而成。 徐傑舜:《雪球:漢民族的人類學分析》,第1157—1194頁。

總之,華北(中原)、華南、華中、華東、東北、西北、西南六大人文特征各異的漢族族群的遷徙和發展亦無一例外地在曆史的投影中展現出頻繁遷徙中互動的宏大圖景,從而各自為漢族發展的外顯形式描上了濃重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