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今天仍在民間流行的許多風俗事象,可以發現,它們的原初有好一部分是從異族風俗中交流來得。如以農業生產風俗而言,糧食作物中的玉米、番薯,經濟作物中的棉花、花生,園藝作物中橡膠、胡椒等等,皆來自外國。再以娛樂風俗而言,魔術、電影、電視等,也係從外國傳來。一部風俗史無疑就是一部中外或漢胡文化交流史。我們隻要略作觀察,就可以發現在我國曆史上先後出現的匈奴、鮮卑、羯、氐、羌、黨項、契丹、女真、蒙古、滿、回、彝、僮等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因子,都可以在漢族風俗中找到它們的影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某種意義上說,漢族風俗是在曆史長河中不斷地吸取不同民族的文化養料而逐步發展起來的。
4.神秘
漢族古代社會是封建迷信充斥的社會。早在漢族風俗處於形成階段的秦漢時期,神鬼橫行、讖諱迷信迷茫於世。“漢代,仍為迷信之世界”,“若西漢固仍一鬼神術數之世界也。”《秦漢史》下冊,第800頁,台灣開明書店,1977年5月。在當時,自然崇拜、巫術禁忌已深入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從社會上層到鄉村僻野的平民百姓,無不籠罩在一片神秘的迷霧之中。如妖異、災變、求雨、卜筮、巫盅等迷信活動隨處可見。“神仙”成災,方士泛濫。巫婆、神漢、方術士,招搖過市,被統治者待若上賓,虔誠的信徒們奉之如神。這種全社會好巫信鬼的現象,受到了一個包羅萬象的神學理論體係的支持,揚雄的《太玄》,焦延壽的《易林》,京房、張浩、尚廣等人的《周易占》,風靡一時的讖緯學,還有太乙、遁甲、六壬三式等等,使當時的迷信行為上升到哲學的高度,表現出占卜哲學化和哲學巫術化的時代特色。這一切,都給漢族社會的風俗文化籠罩上一層層神秘的麵紗。
漢武帝“為伐南越,告禱太一,以牡荊畫日月北鬥登龍,以太一之星,為秦一縫旗,命曰靈旗,為兵禱,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漢書·郊祀誌》。文帝以代王入據漢天子時,為證實自己是順天應命,故意猶豫不決,而“卜之龜,卦兆得大橫,占曰:‘大橫庚庚,餘為大王,夏以啟光。’” 《史記·孝文本紀》。上行下效,民間生活也處處充斥著巫術迷信,即便是在良辰佳節亦是這樣:年節放爆竹、祀門神、掛桃弓葦矢,皆是在驅鬼;元宵節祭祀太己神,上已節女巫在河邊進行消災除邪、祓禊疾病儀式,端午節除惡禳毒等等,各種活動莫不如是。
漢族風俗這種先天帶有的神秘色彩,一直被後世所傳承。魏晉南北朝時的各種天意崇拜,如風角、望氣、算命、看相、風水、測字、卜卦、軌影等,宋元以及明清時期的造神運動,明明是民族英雄,如嶽飛、文天祥、戚繼光、鄭成功、張蒼水等,為了紀念他們,非得立廟塑像,四時香火供奉。更有一班善男信女奉之為神,求簽許願不已。活生生的曆史人物,在風俗文化的關照下,都被罩入神秘之濃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