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民族的獨特性,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就在於那特殊的、隻屬於它所有的思想方式和對事物的看法,就在於宗教、語言,尤其是習俗。……在每一個民族的這些差別性之間。習俗恐怕起著最重要的作用,構成著它們最顯著的特征。我們不可能想象一個民族沒有那采取頂禮膜拜形式的宗教理解;不可能想象一個民族沒有為一切階層的共通的語言,尤其不可能想象一個民族沒有為一切階層的共通的語言,尤其不可能想象一個民族沒有一種特殊的、僅屬於它所有的習俗。這些習俗,包括著服裝的樣式,其原因應該求之於這國土的氣候,包括著家庭及社會生活的形式,其根源隱藏在這民族的信仰、迷信和理解之中;包括著不可分割的國家相互間的交換形式,其濃淡色度是由社會法製和階層判別所造成的。一切這些習俗,被傳統鞏固著,在時間的流轉中變成神聖,從一族傳到一族,從一代傳到一代,正像後代繼承著祖先一樣。它們構成著一個民族的麵貌,沒有了它們,這民族就好比是一個沒有臉的人物,一種不可思議、不可實現的幻象。”《別林斯基選集》第1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6—27頁。
正是基於這個認識,我們在漢族風俗中的研究中注意漢族風俗內涵的民族性,對各個時期漢族風俗的主要特點作了概括,如先秦漢族風俗的特點是原始、濫觴重禮和神秘;秦漢漢族風俗的特點是急進、奢侈、迷信和儒化;魏晉南北朝漢族風俗的特點是叛古、趨時、突變和多元;隋唐漢族風俗的特點是開放、奢靡、胡化和務實,五代宋元漢族風俗的特點是逾製、侈縱、尚乞和定型;明代和清代前期漢族風俗的特點是違製、重商、奢侈和趨新:清代後期和民國漢族風俗的特點是承啟、融彙、非衡和西化。在此基礎上、概括出了漢族風俗的基本特點是農本、儒化、兼容和神秘。
2.在漢族風俗史的研究中必須注意風俗的曆史性
風俗作為人們的一種行為方式,它是動態的,變化的。任何一種風俗事項都有它起源、形成。發展和變遷的曆史過程。因此,對風俗史的研究就不同於風俗誌的研究。風俗誌的研究著重強調風俗的現狀,告訴人們某一個時期或時代的風俗是怎麼樣的,是一種定型的描述。而風俗史則著重強調風俗演變的過程,告訴人們某一風俗事項起源、形成發展和變遷的過程;這樣,推而廣之,研究一個民族的風俗史,則必須把握這個民族各種風俗事項起源,形成、發展和變遷的過程。為什麼有些風俗史著作名雖為“風俗史”,但由於缺乏對風俗事項起源、形成、發展和變遷過程的研究,即缺乏曆史性,故而給人的印象不是風俗史,僅僅是風俗誌而已。
研究漢族風俗史為什麼要強調要注意風俗的曆史性呢?
這是由風俗史的研究對象和內容決定的。拿我們研究的漢族風俗史來說,其研究的對象是整個漢族,而漢族本身就有一個起源,形成和發展的曆史過程,其研究的內容是漢族風俗起源、形成、發展和變遷的曆史過程。通俗地說今天的漢族是昨天和前天漢族發展的結果。那麼今天漢族的風貌、風情和風韻與昨天和前天漢族的風貌、風情和風韻是一個樣子一成不變地發展下來的,還是曆史滄桑,幾經變異而發展下來的呢?這就是風俗史研究的任務。在今天,麵臨2l世紀的新挑戰,要認識今天的漢族並預見其明天的發展,就必須了解它的昨天和前天是怎麼樣的。這樣,在新世紀的移風易俗中才可能自覺地把握風俗發展和變遷的方向。所以毛澤東1941年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中所說的“不要割斷曆史。……不但要懂得中國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前天”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第759頁。這句話對於我們研究漢族風俗史來說是有指導意義的。此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