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曆史背景
先秦是中國文明的開端,也是漢民族形成的肇始,大體始於公元前21世紀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止,其間經曆了夏、商、周三代的興衰滄桑,春秋舊中國的爭紛溶合,曆時約一千八百年。
夏族起源長江下遊的東南地區,陳剩勇:《中國第一王朝的崛起》,湖南出版社1994年5月版,第233頁。發展於黃河中遊今山西南部和河南西北部。三夏族從部落形成為民族的曆史過程中,徐傑舜:《漢民族發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1月版。關於商、周、楚、越等民族形成的可參閱此書。逐漸從原始社會中脫胎而出,有了國王、軍隊、刑法、監獄和官僚機器,於公元前21世紀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
商族起源黃河下遊山東地區、發展於黃河中遊的河南東北部。商族從部落形成為民族的曆史過程中崛起,在其著名的首領商湯的率領下,於公元前17世紀起兵滅夏,建立了商王朝。
周族起源、發展於黃河中遊的陝甘地區。在周族從部落形成為民族的曆史過程中崛起,在其著名首領武王的率領下,於公元1027年滅商,建立了周王朝,史稱西周。
在夏、商、周三族在中華大地上相繼崛起之時,被統稱為蠻、夷、戎、狄的諸多民族也活躍在中華大地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越族和楚族。
公元前771年,犬戎聯合申、繒滅周,周平王在晉、鄭等諸侯的協助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個時期。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周元王元年為春秋時期。這個時期政治形勢的主要特點是周王隻保留了名義上的天下之大宗和共主的地位,齊、晉、秦、楚、吳、越等大國的君王先後在中國爭霸,形成了王室衰敗,大國爭霸的政治局麵,而夏、商、周、楚、越諸民族以及部分蠻、夷、戎、狄這時開始了溶合此用“溶合”,而不用“融合”,是為了區別於作為民族消亡過程的民族融合,詳見徐傑舜:《漢民族發展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第19頁。為華夏民族的曆史過程。
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到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為舊中國時期。這個時期政治形勢的主要特點是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國新興的地主階級政治家實行變法改革,進行激烈的兼並戰爭,形成了在兼並中逐漸走向統一的政治局麵。由夏、商、周、楚、越以及部分蠻、夷、戎、狄溶合而形成的一個新民族——華夏民族已經誕生,形成了東以齊,西以秦、南以楚、北以趙燕為代表的四大支係,秦滅六國,統一中國,使華夏民族從分散走向了統一,完成了漢民族形成過程中關鍵的一步。
先秦上下悠悠一千八百年的曆史,既涵蓋了中國奴隸社會的全部曆史,又涵意了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曆史,跨度寬大,內涵豐富,變化劇烈,作為中國曆史和文化發展的奠基時期,其社會的主要特點是:
1.農耕文化發達
農業是古代世界的決定性生產部門,先秦的農耕文化從夏化大禹治水“盡力乎溝洫,”《論語·秦伯》。“躬稼而有天下”《論語·憲問》。開始就走上了獨特發展的道路,到商代農業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盤庚遷殷時就純以農事勸諭告誡民眾說:“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又“乃不畏戎毒於遠邇,惰農自安,不昏作帶,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尚書·盤庚上》。在甲骨卜辭中,就有殷王親自省黍、觀耕、相田的記載,以及求禾、求麥、求黍、求雨等的貞卜祈禱。農業的發展才出現了“豐年穰穰”《詩經·商頌·烈祖》,“龍十乘,大是承”《詩經·商頌·玄鳥》。的豐收景象。及至周代農業更是繁榮、利用牛耕,使用犁鏵、整治田地、開浚溝渠等農耕技術日趨發達,出現了“十千維耦《詩經·周頌·噫嘻》。”、“千耦其耘”《詩經·周頌·載芟》。的農作壯觀,出現了“豐年多黍多徐,多徐,亦有高廩,萬億及秭”《詩經·周頌·豐年》。的豐收景象。這樣發達的農耕文化遂成為先秦物質文化的主流,鑄造了中國“以農為本”的社會模式。
2.宗族製度典型
宗族是由男係血緣關係的各個家庭,在宗法觀念的規範下組成的社會群體。馮爾康等著:《中國宗族社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頁。商代即以“族”為社會組織,甲骨卜辭中有“王族”、“子族”、“多子族”、“三族”、“五族”的記載。王族即是當時王與其親子家庭為骨幹,聯合其他同姓近親組成的宗族。商代的宗族按上統下的關係分為姓、宗氏、分族三個層次,所以周滅殷後就把殷遺民按宗族係統分賜,即《左傳》定公四年所說:“分魯公以……殷民六族:條氏、徐氏、蕭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將其類醜,以法則周公,用即命於周……”周代宗族製度更加完善,不僅上層社會,即周王族、諸侯、卿、大夫、士各級貴族中有宗族組織,而且一些平民也建立了依附於貴族的宗族組織,從而建立起了曆史上有名的大小宗法製度,以周王室為太宗,擁有祭祀始祖的權力,同姓諸侯為小宗,隻以始封君為祖先進行祭祀。宗法製又與分封製相結合,維護周王為共主,諸侯直接治民的政治製度,宗統和君統完全統一,即在周王和同姓諸侯之間,周王既是宗主又是天子。在民姓諸侯中,也依照大小宗法製度原則進行統治、諸侯既是國君又是宗主。這種典型的宗族製度,在春秋舊中國時雖然血緣紐帶的作用逐漸減弱,但列國的宗族組織仍然普遍存在,主要分為公族、卿大夫家族和土庶家族三種類型,先秦這種典型的宗族製度對先秦宗法等級婚姻姓氏、宗廟祭祀、墓葬等製度產生了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