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拿服飾來說,先秦在宗法製度形成和完善的同時,也形成和建立了與貴族等級製度相匹配的完善的宗法禮服製度。周代不但確定了尊卑上下各個等級的不同服裝式樣,而且要求隨著不同的禮儀換不同的服飾,絕對不能穿錯,十分嚴格。周代風俗將禮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類,俗稱“五禮”。與五禮相應的禮服製度分為祭禮的祭服,朝會的朝服,婚嫁的吉服,從戎的軍服,服喪的凶服等,從服飾的側麵凸顯了先秦風俗趨向宗法的演變軌跡。
4.多元彙於一體
漢族是由炎黃、東夷為主源,苗蠻、百越、戎狄為支源多元互動融合而成的一個民族,而先秦作為漢民族從夏、商、周、楚、越諸族相繼崛起,又與部分蠻、夷、戎、狄融合而形成的漢族前身——華夏民族的曆史階段,在“大一統”中,其風俗他經曆了多元彙於一體的演變軌跡。
拿井田風俗來說,夏代大約到少康時已有井田。《世本作篇》雲:“伯益作井”在洛陽矬李和偃師二裏頭文化遺址中均發現有井 《洛陽矬李遺簡報》,《考古》1978年第1期:《河南偃師灰嘴遺址試掘簡報》《文物91959年第10期。這就為夏代灌溉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從而促使耕作方式逐漸發生的根本的變化,形成了外有封疆,內有阡陌的井田。《夏小正》雲:正月“農率均田”。即每年正月春前重新分配一次土地,以確定“經界。 《孟子·膝文公上》。《孟子·騰文公上》雲:“夏後氏五十而貢”。都說明井田在夏代已逐漸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所以《左傳》哀公元年所記少康“有田一成,有眾一旅”,才比較具體地記載了夏代的井田風俗。
商代在成湯建國以後,井田也逐漸成為商人主要的耕作方式,甲骨文中有不少記載,如“己已,王則(鋤)口”;“王令多口”, “王令妖隴” 《殷契粹編》1221、1222、1544。等卜辭都說明商代已形成方塊狀的井田,其“田”字作口,口、口等形,正是井田的象形。故《孟子·滕文公上》雲:“殷人七十而助”。
西周的井田風俗發展到高峰,與周禮結合,形成為井田製。對此周代的銅器銘文有記載,如《敔殷》雲:“錫於效五十田,於早五十田”;《不殷》雲:“錫汝“臣十家,田十田”等 《西周金文辭大係》。《周禮·考工記》中更是詳細記載了井田製的具體內容,其雲:“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剛。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裏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裏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專達於川,各載其名。”《周禮·地官·小司徒》對井田製作了概括,其雲:“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而貢賦如《孟子·滕文公上》所雲是“周人百畝而徹”。這種分別源於夏、商、周族的井田風俗彙於周代形成的井田製,正好從農業基礎的側麵凸顯了先秦風俗多元彙於一體的演變軌跡。
又拿冠帽風俗來說,先秦風俗把男子頭上的各種飾物統稱為“冠”。《儀禮·士冠禮》雲:“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後氏之道也。周弁,殷爵,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積。”這就是說夏代的冠以樸素無華為特征,俗稱“收”,商代的冠以華麗氣派為特征,俗稱“爵”,周代的冠以安穩重端莊為特征,俗稱“弁”,實際上都是貴族的禮冠。
商代冠的種類很多,有玄冠、布冠、皮弁、爵弁、冠卷、頰、巾幀、胄等。商代這些形形色色的冠帽發展到周代形成了禮冠製,俗稱“冕冠”,亦可稱“冕”,這種冕冠頂部蓋一木板,稱為冕板,俗稱“延”。冕板為長形,前圓後方,象征天圓地方;前低後高,有前傾之勢,以示俯伏謙遜。冕板的表麵裱以細布。上麵漆成玄色,下麵漆成熏紅色。兩端分別垂掛數串玉珠,俗稱“旒”。旒的多少視戴冠者的身份而定,有3旒,5旒、7旒、9旒、12旒之別,以12旒為貴。《禮記·禮器》雲:周代規定:天子用12旒,諸侯9旒,上大夫7旒,下大夫5旒,士3旒,俗規一串玉珠要采用5種不同顏色的珠子相間而串,常用顏色有赤,青、黃、白、黑等。周禮俗規士以上才能戴冠,作為養老、燕飲、燕居的常服;庶人不準戴冠,但逢祭禮時可例外。春秋風俗視冠極重,以不冠為不禮,去冠則失禮,無冠則菲禮。凡此等等,也無不凸現了先秦風俗多元彙於一體的演變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