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先秦漢族風俗概述(3)(1 / 3)

再拿交通風俗來說,先秦自夏代起就開始修建交通網絡。《左傳》襄公四年引《虞人之箴》追述說:“芒芒禹跡,畫為九州,經啟九道。”商代的道路交通網絡進一步發展,《詩經·商頌·玄鳥》雲:“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邦畿千裏,維民所止。”其道路以殷墟王邑為中心通往四麵人方的道路主要有東南行通往徐維地區的大道,東北行通往今遼寧朝陽等地的大道,東行通往山東益都古蒲姑的大道,南行通往湖南,江西的大道,西行通往陝西的大道,西北行通往太行的大道等6條彭邦炯:《商史探微》,重慶出版社1988年版第269頁。周代在商代“王道”的基礎上“相土地之宜,水土之便……辟開修道”。《汲塚周書·大聚解》。形成了徑、畛、塗、道、路的交通網絡,俗稱“五途”。《周禮·夏官·司險》雲:“設國之五溝五途。”這也從一個側麵凸顯示了先秦風俗多元彙於一體的演變軌跡。

總之,先秦風俗發展的趨勢,就是由野而文,從簡向繁,趨向宗法和多元彙於一體,這也就是是秦風俗演變的軌跡。

三、先秦漢族風俗的主要特點

風俗作為時代的一麵鏡子,必然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先秦風俗的形成和演變處在漢族先民從野蠻向文明的轉型時代,從而形成如下一些特點:

1.原始

先秦社會離原始社會未遠,又有奴隸社會貫於其中,故社會風俗仍未脫原始野蠻之遺風。譬如先秦時期的人殉風俗,是用活人來為死者殉葬。殉葬的人一般生前均與死者有密切的關係,如妻妾、近臣內侍、奴婢仆人等。《墨子·節葬下》雲:“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此說雖不免有些誇大,但反映了人殉之俗流行。人殉之俗以商代最盛,如殷墟侯家莊西北崗1001號“亞”字形大墓,墓內腰坑、二層台、墓道中發現列人23個,墓外東側發現陪葬人殉坑22個,共68人,合計殉人9土人。及至周代早期,人殉之風雖已大衰,但遺風猶存,少者1夫,多者7人,殉人多放置在二層台上,有的殉人還帶有葬具,在陝西長安張家坡發掘的300—400座中、小型墓葬中,發現人殉的墓例占總數的7%。後來,活人人殉這風遂變異為用木、陶和草製的俑、偶和芻靈來殉葬。《周禮·春官·塚人》:“及葬,言鸞車象人。”“象人”就是芻靈,即草人草馬、木陶偶之類殉葬。但是西周末年,周幽王無道,死後活埋了100多位妃妾殉葬。從此,人殉的陋習死灰複燃,先後在各諸侯國蔓延開來。據《左傳》記載,魯成公二年(前589年),宋文公死後用殉,開啟了宋國殉葬的風氣;成公十一年(前580年),晉景公暴死,殺死侍從小臣殉葬,定公三年(前507年),邾莊公死後“殉五人”;更為殘酷的是,昭公十三年(前529年(楚靈王死後,竟用自己兩個親生女兒殉葬,人殉遺風幽幽不絕。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後用177人殉葬。縱觀先秦時期1800餘年的曆史,人殉之風不絕,風俗文化的原始性可見一斑。

先秦風俗的原始在遊耕風俗上也有凸顯。夏。商剛從原始社會脫胎出來的時候,刀耕火種的遊耕方式對他們還有很大的影響,當時實行的是在一定的地方連續耕種二三年,然後撩荒,到另一個地方地耕種,二三年後再返還原處,或另找一個新的地方進行耕種。這樣不斷地撩荒,謂之遊耕。由於遊耕耕作方式的決定性影響,夏、商兩代的都城曾多次遷徒。夏都初在大夏,後太康居斟尋(今河南鞏縣西南),後相即位,居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後帝杼居原(今河南濟源西北),再自原遷於老後(今河南開封東北)以上均參閱《竹書紀年》。所以《逸周書·度邑解》雲:‘自洛油延於伊油,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可見夏代起碼在帝杼以前是在河南治黃河兩岸地區進行遊耕的。商代遊耕的曆史更加長久,張衡在《西京賦》中曾說:“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在此所謂“前八”是指商湯建國前自契至湯14世八遷都城,據王國維《說自契至於成湯八遷》一文考證八遷的地點是:蕃、砥石、商、商丘、相土之東都、殷、毫《觀堂集林》卷十二,所謂“後五”是指湯至盤庚20世五遷都城,據《竹書紀年》的記載:仲丁自毫遷於囂(今河南滎陽縣敫山),河撣甲自囂遷於相(今河南豫西一帶),祖乙遷於庇(今河北邢台),南庚自庇遷於奄(今山東曲阜),盤庚自奄遷於殷(今河南安陽西北)五遷地望參閱孫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348—362頁。商代在盤庚前遷徒如此瀕繁,尤其是在成湯以前的八遷大多與遊耕的耕作方式有關,所以甲骨文中有“己已王卜,貞口歲商受年,王卜曰:吉。東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年,北土受年”《殷契粹編)901。;“甲午卜, 貞北土受禾。甲午卜貞,北土不其受禾”《殷虛文字乙編》3925。卜問耕地,實行另換耕地的卜辭。

2.濫觴

先秦風俗作為漢族風俗的源頭,當今漢族的許多風俗都濫觴 於此時,如:

——二十四節氣濫觴於先秦。夏代《夏小正》按1年12個月 分別記載了不同農時的不同物候,對草、木、以及鳥、獸家禽和魚的 活動都進行了觀察。周代《詩經》中也有不少物候風俗的記載,特 別是《幽風·七月》是一篇關於物候的詩歌,如“四月秀萎,五月鳴 蜩,八月其獲,十月隕捧。”“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 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人我床下。”此後,戰國時成書的 《戴禮記·月令》和《呂氏春秋·十二紀》中有關物候的記載大多 源自《夏小正》,隻不過略有修改而已。